习近平的香港方案:“一国两制”从消极到积极(图)
香港局势发酵至此,已经不是单纯的反修例,而是普遍蔓延的怨气、怒气甚至戾气的总爆发。这里有港府治理和沟通能力严重不足,也有外部势力频繁介入、推波助澜的因素,但根源还是香港深层次结构性问题,是过去多年治港的消极“一国两制”,埋下了此次风波的种子。
反思消极“一国两制”,绝不是忽略香港回归初期的治港工作成绩,而是为了说明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任务,通过反思过往,来为今天解决问题提供启发。香港回归初期,北京治港工作之所以倾向于整体不干预,甚至在治理结构和理念上没有及时进行去殖民地化的转型正义过程,是有着特殊的背景。彼时,香港正值回归初期,不论是港人还是国际投资者,或多或少都有疑虑和观望心理。
为了安抚香港人心和国际投资者,和确保回归后的香港继续保持繁荣稳定和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北京治港工作难免偏向于整体不干预。比如,在今天看来,具有区隔治港色彩的“井水不犯河水”,在当时却被不少港人认为“很能点出大家的心声”。这说明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任务,当时最重要的诉求是确保平稳回归,所有工作必须围绕这个诉求服务,因此治港工作自然而不可避免地偏向消极和区隔。
香港局势发酵至此,归根结底是过去多年治港政策的一些失误所致。(AP)
不过任何事物都处于发展变化过程中,治港工作不能一成不变地沿袭消极区隔被动模式。一方面,香港回归以来陆港两地的人员、经贸往来呈几何级数增长,“井水”与“河水”开始不断混合交融。比如,内地居民赴港旅游人数从1997年的236万人次增长至2018年的5,000万人次,增长21倍,香港居民赴内地旅游人数从1997年的3,977万人次增长至2017年的7,979.36万人次,翻了一倍,内地和香港已形成全球最大的双向客源市场。再加上内地经济腾飞展现的强大吸引力和集聚效应,陆港之间强强联合、融合发展的趋势,已与过去偏向区隔的治港模式形成结构性矛盾。另一方面,随着香港平稳回归已经完成,当初并未引起重视的治理问题日益凸显,消极“一国两制”的副作用不断积累,陆港矛盾、香港内部撕裂和贫富悬殊、高房价、青年贫困等深层次结构性矛盾积重难返,造成今天深受其害。
正是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成为中国最高领导人。他是一位具有强烈进取心的强势领导者,自上任以来每每打破常规和惯例,在内政外交诸多领域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从提出并推行全面从严治党,发起大规模反腐行动,拿下周永康、徐才厚、郭伯雄、令计划等一批“老虎”,到全面改革和规范中共法规,从实施全面依法治国、以实现“第五个现代化”为目标的全面深化改革到积极推动经济结构转型,从扶贫攻坚战、环保攻坚战到现在的大规模扫黑除恶,从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到积极处理南海纷争、出面调停缅甸罗兴亚人事件、增兵亚丁湾……这一系列的举措,无不反映习近平的政治风格,即敢于直面和解决问题,遇到事情采取积极主动的进攻策略。这样一个刚上台就敢于抓住亡党亡国最痛处下狠手的人,一个能说出积极有为、“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的人,一个能承诺“中国将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的人,在香港问题上,绝不会消极应对。
习近平上任几年以来,已经在尝试纠偏消极“一国两制”,将香港纳入国家发展大局。(Reuters)
事实上,近年来北京治港政策已经发生了转变。针对“一国两制”的形式主义僵化认识,北京提出要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将中央的全面管治权和港人高度自治相结合,辩证处理“一国”和“两制”的关系,倡导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在具体政策上,北京出台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落实港人同等国民待遇,将香港纳入国家发展大局。针对官僚主义的反思集中体现在北京治港人事和思维调整上,从原来的以斗争为主,转变到收窄斗争对象,精准区别对待敌我矛盾和内部矛盾,在依法精准打击港独的同时,开始频繁向泛民释放善意。然而,针对香港已经严重畸形的自由市场经济体系和特区官员对自由市场的迷思,北京目前尚未认识到这才是香港问题的根本所在,还在为香港的全世界最自由经济体背书。
世事难料,正在习近平进行积极调整、效果尚未显现之际,香港那些长年积累的深层矛盾借由反修例总爆发了。而这个时候,外部势力频繁介入其中,美国把香港当作美中贸易战的算盘珠,将之作为与中国博弈的一个工具,欧盟(EU)则将反修例看作中西文明冲突。而台湾因为眼下恰逢总统选举,蔡英文趁机捡起香港这杆枪,不断“抽水”、“吃豆腐”,以制造反中、反“一国两制”情绪,结果招致北京的反击。原本,习近平给出的“两制”台湾方案,固然一手硬一手软,实则偏向软的融合发展层面,比如惠台31项措施,现在则变得硬的更硬。暂缓大陆赴台自由行、暂停大陆影片和人员参加2019年台湾金马奖活动;积极介入到本次台湾总统大选,用特别的方式“参选”。习近平此时出手,也是在告诉台湾民众无法依赖“今日香港,明日台湾”的口号吃饭。
毫无疑问,如何应对各方介入下的香港局势是对北京的一次重大考验,港府的应对早已力不从心。鉴于对香港具有全面管治权和治理好香港的义务,北京不仅要支持港府,还必须给出清晰的线路图,从根本上去解决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弥补香港长期以来的“一国”赤字、国家安全赤字、民生赤字。说一千道一万,香港是“一国两制”的范本,不管愿意不愿意,大家都在看。而“一国两制”究竟好不好,也不在于大辩论,当香港深层次问题开始发生转变,特别是当民间层面感受到变化,一切就尽在不言中了。沉屙多年,难度不小,也需要时间,但北京必须有积极而坚定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