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和香港 令人玩味的双城记(组图)
在近来香港局势愈演愈烈之际,一则与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的新闻引来了广泛关注。北京时间8月18日,中国官方媒体新华社公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全文。“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决定,其实早在7月24日的中央深改组第九次会议上便已做出。现在北京正式发布《意见》全文,无疑是深圳这个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标杆城市新的发展际遇,其意义既在于对标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和民族复兴,又与香港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相互竞争、融合,从而推动“一国两制”的完善。
深圳在短短40年内的飞跃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多维新闻)
对标习时代民族复兴的先行示范区
深圳在40年前还是广东省的一个小渔村,与香港新界接壤,远远落后于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东方之珠”的香港,甚至曾有大量人冒险偷渡港深边界,来到香港。
但自从1980年在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深圳被设立为经济特区,作为改革开放的试点,此后不断探索经济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持续高速发展,至今已崛起为中国最发达的现代化城市之一,被世人称作深圳奇迹和改革开放政策的成功标杆。近年来深圳的本地生产总值甚至已经超过了昔日的“老师”香港,据统计,2018年深圳市的GDP为24221.98亿元人民币,比香港同期高出221亿元左右。
现如今,中国政府将深圳从此前的“经济特区”升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无疑蕴含着明显的战略意图转型,是对此前战略定位的提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新定位下,深圳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城市”,而被赋予了建设社会主义示范区的“政治使命”。不同于以往的“沿海开放城市”“保税区”“自贸区”“先行示范区”等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宏大、全方位的政治表述。如果说“经济特区”的定位是为了让深圳发展为邓时代“富起来”的标杆,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则是为了让深圳在已有基础上全方位发展,成为习近平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民族复兴的试验场。
这从具体的政策内容中得到佐证。《意见》对深圳这个“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提出了多个层次的发展目标。从战略层面的宏观目标来看,包括要“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而具体来说,深圳的未来发展被明确出了五大战略定位,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这五大定位与新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的“五位一体”布局一一对应,显示出深圳发展方向是作为新时代发展的一个标杆。而从时间规划来看,将习近平在十九大提出的“两步走”时间规划延展到“三步走”:到2025年,深圳经济实力、发展质量跻身全球城市前列,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成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到本世纪中叶,深圳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毋庸赘言,深圳要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和全球性的标杆城市,其发展就不单单是经济层面,而是全方位。为此,《意见》初步列出了众多具体的建设方向,围绕着创新、金融、人才、粤港澳大湾区、法治、社会民生、生态等几十项目标,意在补齐经济之外的短板。比如,在法治层面,“用法治规范政府和市场边界,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国际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在民生层面,“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在深圳欠缺的大学教育层面,“充分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快创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凡此种种,不难看出北京决策层对于深圳发展的厚望,希望将其打造为习近平时代社会主义发展和民族复兴最具代表性的先行示范区。
陷入混乱和撕裂的香港与深圳上演了一场令人玩味的双城记。(AP)
对标香港模式的双城记
此外,深圳新的发展定位,具有明显对标香港的含义。在这份4500多字的《意见》中,共有18处提到香港,9次提到粤港澳大湾区。比如,《意见》在总体战略目的中提到,“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有利于更好实施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丰富‘一国两制’事业发展新实践”;在具体建设目标方面,《意见》提出了一系列与香港的联动发展,包括“促进与港澳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和金融(基金)产品互认、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加快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支持深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支持深圳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和创意文化产业,加强粤港澳数字创意产业合作”等。
这其实传递出两个信号,一是对标香港模式,二是令人玩味的双城记。先来看对标香港模式,一河之隔的深圳和香港,前者被升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后者则长期是自由资本主义的标杆,构成两种制度和发展模式竞赛的时代隐喻。香港作为闻名世界的自由资本主义城市,在过去一百多年里取得巨大成功,虽然早已由于过度迷信自由资本主义,产生了一系列深层次问题,阻碍香港的发展,甚至威胁香港社会的稳定,但仍然具有较多领先优势。而深圳曾长期远远落后于深圳,直到透过改革开放40年高速发展,如今终于有了与香港竞赛的实力。可以说,以今次《意见》的出炉、深圳被升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和香港这两座具有某种“瑜亮”情结的城市,正式进入比赛的下半场。
再来看令人玩味的双城记,深圳和香港本都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皆在国家发展大局里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同的是,相较于深圳一直以来紧跟国家发展,香港则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对于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有一种抗拒、疑虑心理。眼下香港仍在发酵的反修例运动,固然根源是香港内部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但在某种程度上亦反映出许多港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对内地的抗拒、缺乏国族认同。
正因这样,如何化解港人的疑虑和意识形态误区,吸引他们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就成为不得不面对的议题。而深圳“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提出,与此前的粤港澳大湾区相似,都致力于沟通陆港两地,增强彼此的联系和融合,肩负着巩固完善“一国两制”的使命。如果距离香港最近的深圳,能够建设成为一个经济更为发达、法治更加完善、社会平等、民生幸福的现代化城市,对于增强陆港沟通和理解,消除港人的认知偏见,实现真正的深层次融合,无疑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当然,要实现这个目标,真正建设成为“先行示范区”和“全球标杆城市”,深圳显然还面临着许多短板。一方面《意见》的内容与今年2月出炉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一样,都只是政策性文件,难免有点空泛,如何具体落实到实际,尚需进一步细化和持续努力。另一方面深圳还有不少短板,比如资本账户的开放程度有限,资讯交流受到超出必要范围的严厉管制,民主法治环境还不如人意。这就要求深圳继续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第五个现代化”,给言论和多元文化留有空间,将法治落到实处,在发展中践行公平、平等的社会主义理念。新的定位意味着新的使命,深圳只有像过去40年改革开放那样的大胆创新和探索,在社会、政治、文化等全方位地进行改革,才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才可能提供一种有别于香港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社会主义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