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晕截肢、烙铁止血”:医院手术室里,藏着多少内幕(组图)
01
它来了,它来了。
央视带着它的高分纪录片,又来了。
仅仅是每一集的片头,已经让一大批前来打卡的观众大呼高级,“wow!美剧即视感”。
不同于《人间世》中生离死别的人生无常,《手术两百年》穿越200年时光,带你走进普通人无法看到的手术室内,讲述从古到今异想天开的医学拓荒者们的冒险历程:
从28秒做一场截肢手术的“伦敦第一快刀”,到在自己身上实验把自己迷晕的疯狂医生……
这部片子记录着外科惊心动魄的时刻,也挖掘着200年手术发展中的善意和美好。
这部纪录片历经3年,前往12国家取景拍摄,采访了50多个国际顶尖专家。
目前豆瓣评分9.4分,B站播放量将近60万,0差评。
谁能想到,如今医学发达、仪器精密的手术室,在百年前会出现医生切掉助手手指、用烙铁止血、医生把病人敲晕、在剧场进行手术现场直播......这些胆战心惊、哭笑不得的操作?
严肃紧张、生死一线的手术室,在这200年间,究竟经历了怎样的离奇发展?
01 “惨绝人寰”的手术室
百年前,无数个需要手术治疗的病人,可能会惨死于理发店的Tony老师之手。
在中世纪,由于神职人员身份高贵,不能见血。放血,拔牙、乃至截肢这类的工作就交到了“身份卑微”的理发师身上。
时至今日,在很多发廊门口,我们会看到红、白、蓝相间的旋转三色柱。
这其实就是从那个时期的发廊沿用下来的,三色柱中的红色代表动脉,蓝色代表静脉,白色代表纱布。
但当时的人们是不会主动登门求救进行手术的,因为那个时期做手术就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冒险。
进行手术的后果,或者死于疼痛,或者死于大出血、术后感染。
如今最为基础的止血、麻醉、消毒这些操作,在200年前的外科医学领域还未被发现。
当时人们进行手术时的一些匪夷所思的操作,基本和酷刑无异。
· 烙铁止血 ·
很难想象,用来行刑逼供的烙铁,早期竟是军医用来止血的常用工具。
将烧红的烙铁按在伤口上,虽然血管暂时烧凝结了,却也将病人周围的皮肤烧伤了。
肌肉坏死,伤口无法愈合,伤者活下来和感染而死的几率五五开。
都说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医者仁心。
一位名为安布列斯·帕雷的法国军医,在听到了士兵痛苦的哀嚎后心生怜悯,开始思考一种新的止血方式。
这次,他没有使用烙铁,而是用了针线和一把鸦喙钳,通过拉出伤员的动脉后缝线,彻底封死血管。
此后,用钳子配合针线的钳夹止血法经过不断改良,沿用至今。
医学的进步,充满着医生对病人的关怀和怜悯。
· 敲晕麻醉 ·
19世纪中期以前,没有麻醉剂,医生常常给病人服用致幻作用的植物来缓解手术的疼痛,亦或者粗暴地将病人敲晕、灌醉。
病人通常会因为疼痛尖叫着醒来,因此疼痛休克、死亡的案例比比皆是。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在当时的条件下,手术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速度。
罗伯特·李斯顿,公认的“伦敦第一快刀手”,曾创下28秒做一场截肢手术的记录。
遗憾的是在进行手术时,他切得太快,一不小心把助手的两根手指切断了,导致助手失血过多而死;
顺带把病人的生殖器官切掉了一部分,导致病人术后感染而死;
还有一位前来参观手术的观众,吓得心脏病发作而死。
一个人的手术,死了三个人,被后人戏虐为死亡率300%的手术。
从这个结果来看,缩短时间并不能解决疼痛的问题,也预示着手术无法向更精细、复杂的方向发展。
1846年,刚出道的牙医威廉莫顿,在听说乙醚可能具有麻醉的效果后,先是在动物身上实验,随后在自己身上以身试法。
如果不是手帕从脸上自动滑落下来,吸入过量乙醚的他差点一命呜呼。
控制了乙醚的用量后,威廉莫顿参加了一场公开的无痛手术,时间整整持续了25分钟,而病人在此过程中没有感受到疼痛。
他终于成功了。
此后的十年里,麻醉几乎被应用到所有的外科手术中。从此,科学战胜了疼痛。
先驱们以过人的勇气,非凡的智力,一次又一次艰难探索推动医学的发展,令人钦佩又为之动容。
· 从不消毒 ·
19世纪,医生对感染还一无所知。
身穿时髦燕尾服的医生在环形剧场公开手术,椅子上端坐的是好奇心泛滥拿票参观的群众。
本该治病救人的手术室,变成“藏污纳垢”的地方。
第一个发现手术感染最大凶手正是医生双手的人,是被后世称为“妇女之友”的赛麦尔维斯。
当时一种叫产褥热的疾病,在产后妇女中肆虐。
当时名不见经传的他,发现由医生负责的一病区死亡率为16%,远远高于助产士负责的二病区2%的死亡率。
他仔细观察后发现,很多医生在解剖室解剖尸体之后,不怎么洗手,或者用清水随便洗一下,就前往病区检查病人了。
他怀疑是医生把某些“物质”带给了这些产后虚弱的病人。
于是,赛麦尔维斯提出:医生在接生前,需要反复用漂白粉洗手。
但却遭到了其他同行的反对和嘲笑,“哈哈哈,只要洗手就能解决问题,这是什么废话。”
一生都在为消毒呼吁、奔走的他,47岁被关进疯人院,孤独地死去。
而来自匈牙利医生协会1860年的统计,他的方法,将孕妇的死亡率降到了1%左右。
如今,洗手消毒已经成为了医生手术前最重要的步骤。
02 离经叛道的移植手术
在音乐课、历史课的课本上,很多人都见过贝多芬、莫扎特以及欧洲皇室成员戴着假发的神气肖像。
但你知道吗?当时欧洲宫廷假发的流行,除了时尚流行,也有很大原因是为了遮盖假发之下可怕的梅毒病症。
15世纪80年代,受梅毒和麻风病腐蚀的病人,会经历溃烂长疮掉头发,严重者甚至会因鼻部的缺损变成了狮子脸。
疾病面前,人人平等。
由于这种病在当时无药可医,就连宫廷以及上流人士之间也开始蔓延。
医生加斯帕雷·塔利亚科奇看到民间的各种惨状后,一直在思考,除了戴假发这种欲盖弥彰、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如何才能从根本上攻克这一病症,起码让病人有尊严地活着。
最终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治疗方案——皮肤移植。
先在病人的左胳膊上划出一个口子,抬起的左胳膊挨着鼻子,被切下的皮肤自然会放到鼻子上,然后再缝起来。
姿势虽古怪,但可以让血液保持循环,维持皮肤的生存。
等上几周,创面形成新的供血,将皮肤和胳膊切开,再进行下一步的形态修复。
这个鼻再造术(有人说是如今的鼻整形手术前身),是人类最早尝试的移植手术之一。
如今,移植,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医学奇迹之一。现在看起来很普通,但在当时绝对是异想天开。
通往真相的探索之路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革新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在一部分宗教人士看来,鼻子的缺失是来自上帝的惩罚,而医生的救治冒犯了上帝的旨意。
塔利亚科奇死后,落得了一个弃尸荒野的惩罚。
外科发展至今取得的那些革命性的成果,是无数医学先驱们用血肉换来的。
当时的他们无法预料后世外科发展如何,但为了那治愈的一点点希望,他们还是选择无愧于医者本心。就算办法被当时的宗教、社会所不容。
百年前,大胆的鼻再造手术已经是离经叛道的异想天开,而如今,医学界已经可以完成更加复杂的换脸手术。
女孩金琪,由于细菌感染失去了完整的脸。而一直生活在巨大痛苦中的她,通过自身软骨移植手术,面容终于失而复得。
依靠三维模拟技术,医生按照金琪的骨骼和面部比例,为她打造出了脸面模型。
医生们用金琪自身的软骨,为她构建出缺损的鼻子和嘴唇。等皮肤成型后,它们将被完整移植到金琪的脸部,成为属于她自己的脸。
医学,其实正是人类善良情感的一种表达,它起源于人类最朴素的救助愿望。
03
大家一定还记得网上一段令人心揪心却又十分温暖的视频片段:先天残疾的哥哥,用尽全力安抚哭泣的弟弟。
我们忍不住会心疼,这么善良的小天使,如果可以像常人一样该有多好……
2015年,世界第一个实现双手移植的案例产生了!
接受治疗的小朋友,哈维,在2岁的时候由于生病受到严重感染,失去了四肢。
虽然小家伙可以用假肢独立行走,但他还是希望自己能拥有一双真正的手,实现和小朋友一起打棒球的愿望。
两年后,积极乐观的哈维等到了高度匹配的供体,40人组成的庞大移植团队早已准备就绪。
尽管手移植涉及多种复合组织,在显微镜下,医生以精湛的医术将供体的血管、骨骼、神经、肌肉,和哈维的断臂连接了起来。
手术长达10个小时,哈维的血液涌入新的手,渐渐拥有了血色和温度,标志着移植的成功!
拥有双手的哈维愿望成真,成了棒球赛上的开球手,笑得一脸灿烂。
尽管今后他还将面临着身体发生排异反应这样一个巨大挑战,但医生依然对哈维的未来保持乐观,毕竟医学的进步超乎我们的想象。
现代医学,让100年前全球人口平均寿命从31岁,提升到如今的71.6岁。
但现代医学为人类带来的,可远不止这些数字与年龄。有太多时候,手术不仅能治愈身体,更能救赎一个曾濒临破碎的心灵。
人工智能,让脊髓损伤导致瘫痪的男生林寒摆脱了一辈子都要坐轮椅的宿命,重新获得行走的能力;
换脸手术终于能让金琪可以以正常的面貌面对世界;
而小男孩哈维,也终于可以用双手触摸到球棒......
常人看来最普通的生活,曾是他们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而医生和现代医学的发达,给他们提供了生的尊严和关于未来的希望。
04
医学的进步,离不开从百年之前至今的医学先驱们,冲破世俗阻碍的大胆尝试,同样也绕不开对于生命的敬畏和尊重。
医学生在解剖实验课开课之前,都会参与一场特殊的仪式,向“大体老师”(遗体捐献者)们鞠躬,表示崇高的敬意。
“当我看到医学生严肃地向大体老师致敬时,瞬间泪目,这些人就是医学不断向前进步的基石啊。”
“我想写一封信给(捐赠者的父母),感谢他们捐赠我这双手,因为他们本来不必这么做。”
无论是医护工作者,还是器官捐赠者,为医学事业献身的他们推动了整个医学进步的步伐,让更多的生命得以延续。在重视技术创新的同时,始终没有忘记人文关怀。
人生有很多无常,生死意外太过残忍,而医学,是人类最大的善意。
从消毒、止血、麻醉这三大手术基石,到长驱直入、攻入颅腔、打开心脏……现代医学经历的200年发展历程,被浓缩在这部8集的纪录片中。
手术两百年,是人类最特殊的进化史,也是对医者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