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时捷女车主住处曝光:为何“舆论抄检”会直捣“深水区”?(图)
“保时捷女车主扇耳光事件”,经过几轮的“发酵”,已经迅速进入“深水区”。霸道的“一巴掌”之于豪车,豪宅,所长老公,就好像一味强烈的催化剂似的,所到之处,纷纷见光死。坦白讲,要不是她霸道的气焰,可能日子照常过,一切被掩于风平浪静。
然而,事情就是这样措手不及,随着官方公布要彻查女车主,整个事件的走向,就已经和舆论的想象力同步。是的,人们根本不关心巴掌的力道,而是在乎巴掌后面的支撑是什么。甚至,从事件刚开始“发酵”,人们的潜意识里,就闪现出“背后有人”的预设。
当然,这种预设的存在,并非只针对“保时捷女车主”。事实上,对于一些飞扬跋扈的人,人们都有类似的“揣测”。因为,就国内的“霸道人”,除却精神有疾患的情况,基本上都和财富和权势有关。甚至,在民间流传一种“乡愿话术”,“闷声发财”,“低调做人”。总之,就是不要太冒尖。
所以,人们对于“飞扬跋扈”的人设,往往并不会就事论事。所以,很多“新仇旧恨”也就会被集结“挖坟”。当然,以当下的俗世秩序,绝大多数时候,“一挖一个准”。所以,“民间的想象力”往往也并非空穴来风。因此,那句“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可能就指这样的情境。
然而,“雪亮本身”还并非绝对意义上的“明鉴事实”,只能说是笼统棒打。所以,总体上来看,“舆论抄检”往往是找突破口,具体的介入,还需要“官方”来完成。并且,我们也发现,但凡能让“官方”介入的事情,基本上已经“八九不离十”。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开什么车,住什么房,嫁什么老公,本来与个人品行没有绝对关联。但是,当一个女子,在市井之中,凶言凶语,霸道凌人的时候,最直接的反馈就是,“她的行为”背后有一整套支撑的能量,财富的或权势的。因为,这两个因素,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会触“发肆无忌惮”和“飞扬跋扈”。
“舆论抄检”就是搭台唱戏,点到为止。所以,对于“保时捷女车主”的“豪车”,“豪宅”,“所长老公”的实锤,基本的角色任务已经完成。说到底,目标已经瞄准,就等扣动扳机的一刻。从某种层面上而言,舆论对“保时捷女车主”的抄检已经接近尾声,接下来的任务,就是看官方如何“瓮中捉鳖”。
甚至,我们会发现,越到最后,“保时捷女车主”的存在感越弱,她整个人就像是点炮的火柴,炮响之后,任务就已经结束。当然,炮响之后,她周遭的各种缠绕才开始麻烦起来。虽然,家属已经回应,她性格强势,管不住。可事实上,这也基本上是一种无奈的表达。
如果是头脑清楚的人,是不会轻易“仗势欺人,拿钱消灾”。很多事情,总是要自己直面,才能得到该有的结果。只可惜,她自己该承受的高压时刻已经快过去,接下来,最难受的就是她的老公。毕竟,作为所长,老婆在外横行,总是难以撇清楚。
当然,回到事情的“挖坟”过程,总让人有种眼球围剿的感觉。只是,作为拆解式的层层追问,是舆论最擅长的方式。直白地讲,就是“眼球权利”。如果,只是“车”,“房”,“老公”,很显然没什么信息增量。但是,“豪车”,“豪宅”,“所长老公”,事情的性质就瞬间升级。
所以,舆论的紧逼追问,明显是自带节奏的。因为,谁都清楚,单就“一巴掌”而言,性质就是“人身攻击”,最多就是批评教育。但是,当一巴掌出自于一个“贵妇之手”时,舆论的想象力就会成为摧毁力。于是,顺势摸鱼,一锅端掉,就成为一种结构性的逻辑。
事实上,我们也清楚,就当下所挖到的细节,基本上和舆论的想象力是匹配的。并且,已经直捣“深水区”,看起来也是收获颇丰。只是,在舆论狂欢的氛围中,我们看到的仅是一种戏剧化的进程,一集一集的往下推,效率只能在“浅水区”发挥作用。但是,这已经基本够用。
毕竟,过往的“样板太多”,所以“舆论抄检”也就显得手续简化,于此,看到的结果是直捣“深水区””。所以,当“保时捷女车主”的一些细枝末节,还没有被实锤的时候,很多人就已经开始下定论,本质上是在借鉴过往的经验,而非只是看起来粗暴那么简单。
过往,有人批评“仇富仇官”的情绪,有一种看不上的情怀存在。但是,随着“为富不仁,为官不善”的频现,或许也应该摒弃掉这种认知。很多事情,照搬程序正义,法理正义,可能效果甚微。所以,对于民间的“舆论抄检”和“道德审判”适当保留,还是有必要的。
起码,在一定程度上,它本身也在推动事情的进展,以及时代的进阶。就如阿尔文·托夫勒写在《再造新文明》一书中的那段话:“容许犯错,不妄下断言,尊重多样性,再加上一些幽默及其有所节制,这些是我们开展二十一世纪的新旅程时,行囊中不可或缺的求生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