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 为什么澳大利亚浑身中国味儿?
(华人在澳洲表演舞狮 图源:Wikimedia Commons)
许多人初到澳洲的第一反应是:好多中国人,感觉自己在国内。
中国人在澳大利亚发展的也算是数一数二的好了。根据去年人口普查的资料统计,悉尼是澳大利亚华人最多的城市,在悉尼的华裔人口约有40万人,悉尼的华人区Hurstville的华人比例甚至高达49.4%。几乎可以说,悉尼是华人移民的天下了。因为除了英语之外,普通话是澳大利亚最常使用的语言。作为大洋洲面积最大、南半球面积第二大的国家,澳大利亚也是目前许多中国人移民的理想国家。
很多在澳洲留学的孩子,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上学的时候可以互相帮忙,有问题可以一起解答;下课的时候可以一起在学校附近中餐馆吃饭,放假相约到处旅游。像澳大利亚这样充满浓浓中国味的国家,在我们眼中也是一个特别的存在。
1
第一个踏上澳洲的中国人
1818年,
有着东方绅士美名的广州人麦世英,
在经过几个月的海上航行后,
辗转来到悉尼定居,
他也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澳洲华侨。
(3份麦世英的亲笔签名 图源:维基百科)
在麦世英定居悉尼之前,
几乎很少有中国人来澳洲的资料。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澳籍作家威克斐,
在他的名著《悉尼通讯》中说道:
“在亚洲人中,中国人最勤劳而且能干。
他们愿意向外移民,并相信在一世纪以内,
可以把澳大利亚这块荒漠化为绿洲。”
19世纪30年代,
澳洲开始发展牧羊业,
也因此需要大量的人力。
新南威尔斯殖民政府作出决定,
开始雇用福建来的华工。
根据文献记载,
这批华工约有3000人,
他们的到来也开启了,
华人在澳洲历史的新篇章。
19世纪50年代,澳洲发现金矿,
热火朝天的"黄金时代",
吸引了无数移民的朝拜。
其中,在1890年间
来到澳洲的华人约有4.9万人,
华人往澳大利亚淘金的盛况,
直到白澳政策开始才停止。
在墨尔本西北部有两个产金城市,
分别是Bendigo和Ballarat,
这两个小城都是华人开发出来的。
当时的华人把Bendigo称为"大金山",
附近能淘出金子的小河称为"金沙江",
当年的淘金热潮可见一斑。
正是因为这些来自中国的移民涌入,
使得白人与中国人的关系紧张了起来。
反华的原因主要是:
许多欧洲移民认为,
中国人抢了他们的资源。
不怕苦的中国人从澳洲人废弃的矿区里,
不停的挖,最后挖出了黄金。
两者之间的语言沟通也是一大问题,
无法沟通,由此产生的矛盾也越多。
除此之外,
刻苦的中国人不要求高薪又刻苦耐劳,
让一起工作的澳洲人非常埋怨他们。
(维州的Golden Dragon博物馆,还原了淘金时代的店铺 图源:纽约时报)
由于上述种种因素,
在1880年代澳洲政府通过了一项动议,
他们开始禁止华人入境,
在澳洲的华人也越来越难以生存。
澳大利亚作家玛丽·贡特曾写下这样一段话:
"我曾多次看到不幸的中国人被打得皮开肉绽,鲜血淋漓,到我父亲家来寻求保护。那些我们称之为流氓的街头无赖不问情由,任何人都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这样,仅仅由于他是中国人就往他身上扔石头。"
1901年,
白澳政策在澳大利亚联邦成立后,
成为澳大利亚的基本国策,
直到1973年澳大利亚工党政府,
才正式取消白澳政策。
然而,这项歧视华人以及其他肤色人种的政策,
仍然隐约的存在于现在的社会。
(图源:Pinterest)
在维州的疏芬山 (Sovereign Hill),
我们仍然可以在博物馆的淘金遗址中,
感受百年前疯狂的淘金热潮。
这里也有澳大利亚最大的中国墓园,
白山公墓 (White Hills Cemetery)。
即使现在淘金遗址和白山公墓,
已经转化为观光景点,
过去在黄金时期涌入澳大利亚的中国人们,
为促进澳大利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至今依然功不可没。
(图源:The Courier)
2
澳大利亚不能没有中国味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移民、
留学生与游客来到澳洲,
澳大利亚政府也逐渐发现,
中国人对于长期发展的重要性。
1950年,开放亚洲学生赴澳留学;
1957年,非白人移民在澳洲居住15年后可成为澳洲公民;
1965年,"非歧视"技术移民计划开始实施;
1973年,白澳政策正式取消。
几十年下来,
澳大利亚成为了一个文化大熔炉,
他们开始保护文化、种族、宗教多样性,
也开始学会对于和自己不同的事物保持高度尊重。
在这其中,
中国文化在澳洲的发展特别值得关注。
悉尼唐人街位于悉尼商业中心南部,
是澳大利亚全国最大的唐人街,
也是南半球最大的唐人街。
历史悠久的"四海一家",
蕴含着将五湖四海的移民,
凝聚在一起的精神,
也充分反映了移民历史的多元文化。
1988年,为了庆祝澳大利亚200年国庆,
中国政府送给悉尼一样贺礼,
“中澳友谊花园”。
以明代私家园林作为参考,
打造出富有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花园。
同时,谊园的名字,
也象征着两国之间的友谊长存。
中澳两国的友好不止在文化交流上,
经济上,中国也是澳大利亚长期的好朋友。
自20世纪起,
由澳洲出口至中国的农产品越来越多。
1999年,两国的贸易总额高达60亿美元。
2012年,
中国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
由澳大利亚出口到中国的主要产品包含:
铁矿石、氧化铝、煤炭和羊毛。
其他出口货物包含国人喜爱的葡萄酒,
近几年来,
澳洲对美国的葡萄酒出口量减少了37%,
相反地,往中国的出口量增长了959%。
但是这些自然资源只是澳洲经济的一部分。
澳大利亚另一项重要收入来源,
是向全世界出口高等教育。
光是2017年,
留学产业就贡献了澳洲整体GDP的10%,
带来了300多亿澳元的价值。
中国留学生给澳大利亚带来的,
不仅仅是学费。
澳洲高等教育协会认为,
受到众多留学生影响最多的,
还有生活方面的支出,包含:
住宿费、交通费、饮食费及其他开销。
去年,中国企业对澳洲的投资总额为82亿澳元,
研究显示,中国人的投资重心已由
房地产转移到医疗保健上了。
澳大利亚旅游研究所于今年年初公布,
去年一年,
澳大利亚旅游业总值突破1134亿澳元,
海外游客就占了432亿元的收入,
中国游客持续引领着赴澳旅游的热潮。
除此之外,澳大利亚旅游局还发现,
最吸引国人赴澳旅游的原因有:
大自然生态、安全、美食、美酒及海岸。
澳大利亚统计局分析,
去年中国游客首次超越新西兰,
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游客入境市场。
从这个角度看,
恐怕没有一个澳洲人可以否定,
中国人为澳大利亚带来的经济发展。
在许多名牌大学内,
到处都可以听到普通话或各地的方言,
中国味已经充斥着澳大利亚的几个大城市了。
3
吃着火锅喝着奶茶的澳大利亚
对于这样充满中国味的澳大利亚,
中国人是心潮澎湃又带点忐忑的。
澎湃的是在澳大利亚,
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气息;
忐忑的是自己本身对于这块土地复杂的情感。
在澳大利亚有川渝小吃、粤式早茶、
沙县小吃等南方常见的美味佳肴。
我们都能到Burwood, Chatswood, Hurstville,
Ashfield, Rhodes等华人区找到这些美食的踪影。
简单的一盘回锅肉、一晚羊肉泡馍、一碗麻辣烫,
都能让人感觉回到了中国。
在澳大利亚也少不了中国北方的美食,
无论是东北大乱炖、皮薄馅大的饺子、
还是北京烤鸭、煎饼果子、羊肉串、黄焖鸡。
个个都是口味鲜美,十分有味。
澳大利亚是充满火锅味的,
在中国城、在华人区都有它的身影。
有人说过:
"火锅有着这个世界上最广泛的包容度,
从来就没有火锅装不下的食材!
无论是高档的雪花肥牛,
还是一份廉价的杂菜,
火锅都能包容进来。"
麻辣锅、番茄锅、鸳鸯锅、酸菜锅、
菌菇锅、潮汕牛肉锅、牛奶锅,
中国人骨子里就透着深刻的火锅基因。
周末吃、放假吃、聚会吃、
在家吃、在外面火锅店里吃,
只要有人有锅有肉,在哪里都能吃火锅。
澳大利亚也逐渐受到中国火锅的影响,
许多火锅店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
传统的中式火锅来到了澳大利亚后,
以醇厚的汤底,
配上澳大利亚盛产的顶级牛肉、
新鲜蔬菜和海产,
碰撞出澳大利亚独特的中国火锅味。
澳大利亚是充满奶茶味的,
从经典的奶茶加珍珠,
演变到五彩缤纷的粉圆;
从普通的连锁奶茶店,
到菜单、饮料上的创新。
在中国人聚集的地方,
总会有那么一两家奶茶店。
这些奶茶店各有各的特色,
有些主打澳洲纯鲜奶奶茶、
有些是国内知名奶茶品牌、
有些奶茶店名吸引人、
有些饮料长得好看可以发圈。
奶茶、酸奶、鲜果茶、
冰沙、奶盖、花草茶,
中国人并没有因为在澳大利亚,
就放弃对奶茶的执着与热爱。
相反的,他们对于奶茶的品质与风味,
要求标准越高。
在他们的感染下,
有许多澳洲人认为喝珍珠奶茶是一种时尚。
火锅、奶茶,这些有”中式血统”的饮食,
给了我们一个像澳洲人介绍中国文化的机会。
也许仍然会有人抗议,
在澳大利亚有太多中国人,太多中国店。
可是澳大利亚就是这样一个人文荟萃的地方,
在这个多元文化的国家里,
增添一点中国味儿,并不是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