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1月25日 24.1°C-27.5°C
澳元 : 人民币=4.57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留学前,我曾天真以为美国是世界上最开放的国家”(组图)

2019-07-13 来源: INSIGHT视界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留学前,我曾天真以为美国是世界上最开放的国家”(组图) - 1

前不久,我和关系很近的朋友讨论时事,意见出现了分歧。他半开玩笑地说:“你这个美国人!”我一下被噎住了,气不打一处来。

从美高到大一,我已经在美国呆了有五年之久,但在心里却一直把自己定位为“最不美国人”的中国留学生。我耳机里放得还是中文歌,日记里写的还是中文字,喜欢走中国的街道,喜欢吃中国的食物……我怎么忽然就“被美国”了?!

在那时,我感觉自己的爱国心和身份认同受到了侵犯。可正当我要摆出一副防御的面孔,力证自己是个合格的中国人时,对方一连串的问题让我息了鼓。

“你知道中国的基尼指数在世界排第几吗?”

“你去过那些经济较为落后的省份吗?”

“你知道不同地区农村的生存现状吗?”

“你了解过制度背后的逻辑和现实条件吗?”

……

我心里忽然没了底。对于祖国,我到底了解多少?在潜移默化中,我是否已经被“西化”而变得无知、偏颇了?同时接触过两种文化,拥有两种视角的留学生,到底该如何养成理智、客观的思维模式,探寻平衡点,又该如何看待自己在两种文化中浸润过后,状似撕裂的价值观念呢?

在中美关系微妙且不乐观的局面下,这是一个值得大家去探讨的问题。而想回答上述的问题,我得先把这五年留学生活中,那些我对于中、美两国的感受回顾一遍。

“留学前,我曾天真以为美国是世界上最开放的国家”(组图) - 2

“留学前,我曾天真以为美国是世界上最开放的国家”(组图) - 3

从“相敬如宾”到矛盾渐生

我的5年美国留学生涯

在出国前,“中国人”并不是一个对我而言很重要的身份。那时候我身边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有着一副亚洲面孔,而我毫无不同。来到美国后,身为中国人的意识才苏醒过来。

在小小的美高,我们十几个来自五湖四海的中国学生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Chinese students”, 互相熟络,互相支持。

在语言上,我们讲着几乎只有中文为母语的人才能懂的笑话和梗;在传统上,我们在春节时聚在一起包饺子,贴春联;在文化上,我们有书法,有诗词,有对家庭师长相似的尊敬。在对于世界的看法上,我们的观点虽不一致,但有着比其他文化背景的学生都更加相近的基本认知和视角。

我第一次真切地思念故土,是在离家那年的中秋,望着盘子里的半只月饼出神。

而我第一次意识到中国与美国之间存在隔阂,是在高一那年的世界文明课上,看到课件里某个地区的“独立”,拿出有道词典把这个单词翻译了好几遍,确认完它不可能指代别的任何地方时,作为班里唯一的中国人,我忽然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在美国,我的“大陆”身份并没有给我招致过什么明显的敌意或歧视,也不曾阻碍我和其他国家的学生成为朋友。但同时,我也意识到这个身份注定了中国学生与美国高校里的大多数学生之间,存在一些隐秘的边界。

在高中,那代表着我们不会碰触的话题。

而我,一边享受着美高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一边思念着故乡的亲人和母校,跌跌撞撞度过了高中四年。

“留学前,我曾天真以为美国是世界上最开放的国家”(组图) - 4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从美国东部沿海迁徙到了南方,成为了一名大学生。同时,中美的关系也开始急转直下,反全球化浪潮掀起,民族主义抬头。

不知道是我的关注点随着年龄的增长从自身转向了世界,还是“世界”真的忽然冲我而来。大一一年,我开始考虑起“国家”这样的宏大命题,心里的很多困惑也随之浮出水面。

在大学,从前心照不宣地不去讨论的话题,现在开始出现了。谈到中国,美国高校总在谈隐私权、言论自由之类的话题。

“留学前,我曾天真以为美国是世界上最开放的国家”(组图) - 5

参考前些日子Fox新闻女主持与刘欣的隔空辩论。我观看这次辩论时就联想到了美国大学内中美学生的典型对峙,只不过这些对峙有时并不说出口。

当然也有一些更委婉的讨论,可能发生在中国历史、中国文学等课堂上,或是一个讲座,一个电影放映。

不得不说,在西方语境下对于中国的谈论很少是正面的、肯定的。而中国留学生对此的态度,除了缄默不语,便大多是充满戒备的自我防御。

就和我听到:“你这个美国人!”时的防御心一样,那是一种民族认同感被刺伤后的反应。

我相信对于大多数留学生来说,这种感受并不完全陌生。

“留学前,我曾天真以为美国是世界上最开放的国家”(组图) - 3

留学生“崇洋媚外”?

这可能是对我们的最大误解

许多人应该都还记得马里兰大学那位将美国的空气形容为“又甜又鲜”的中国留学生。事件发酵,当事人此番言语被认为是“崇洋媚外”的典型代表,钉在了忘本卖国的耻辱柱上。

“留学前,我曾天真以为美国是世界上最开放的国家”(组图) - 7

有些极端的言论把矛头指向了整个留学生群体,尤其是拿了绿卡的、有移民倾向的,统统被戴了一个大帽子。

可从我自身的体验来看,事实并非如此。有很大一部分留学生不仅不是外国月亮的鼓吹者,反而有一颗维护祖国的心。在异国他乡,作为少数群体本身就对于自己“中国人”的身份更加敏感,碰到一些有争议的中美话题时,也很容易产生类似于家长保护孩子的心态,对于他国的批评带有“戒备之心”。

除了对于祖国的维护,留学生群体对于美国的进阶了解同样减弱了“西方崇拜”。

我无法为整个留学生群体代言,就讲讲自己的体验吧。

我所在的高中位于全美最蓝的地区。在四年里,我们围绕着diversity(多样性)展开了不胜枚举的活动,占用了大量正常上课时间。教师流动性很大,但是总会有至少一位黑人老师在职……

但同时,黑人朋友又跟我讲述过学校的种族歧视;而每当美国白人学生和国际学生起冲突,都是国际学生做妥协,甚至有过男孩被退学;还有闹反枪游行那会儿,学校公开支持学生罢课,最后想上课的学生变成不被接纳的异类。学校有过老师性骚扰事件,有过学生间的强奸事件,有聚众吸麻事件……

美国是否是个理想乡?答案绝对是否定的。

进入大学,兄弟会文化盛行;当中国国内标榜西方男女平等时,或许不会想到在打着性解放旗号的hook-up文化和兄弟会传统下,女性的身体被物化到何种地步……

在刻板印象中发达而教育资源充沛的美国,有许多人因为怀着“世界第一强国”的自满而陷入无知,可能一辈子(哪怕有机会和条件)也不会选择踏出国门。

而被无限放大的民主及进步,也只是无视了宗教等因素下的保守派,那依然是一个能够通过反堕胎法案的国家。而美国在全球摆出的和平使者形象,哪怕卖它面子,也实在有几分虚伪。

初中毕业出国那年,我只以为美国是世界上教育最好的国家。在美国五年之后,我已经不这么看它了。

“留学前,我曾天真以为美国是世界上最开放的国家”(组图) - 8

“留学前,我曾天真以为美国是世界上最开放的国家”(组图) - 3

留学生面对的真正矛盾

到底是什么?

留美五年,爱国心不曾动摇,对美国也不再抱有过度的幻想。内心却也在不知不觉中埋下了疑惑的种子。

浸润在美国教育的这五年,最常听到的一个词便是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越来越珍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权利,面对各类情况都渴望追寻客观和公正。但同时,两种文化迥异的侧重与诉求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取向,让“明辨是非”变得更加困难。

就拿马里兰大学的例子来说。中国女生作为毕业生代表上台演说,开头便直指国内的雾霾问题,并与美国“清新自由”的空气做了一番对比,引来口诛笔伐。

空气污染问题实乃老生常谈,自从2015年,柴静对于雾霾问题的纪录片播出之后,民众对于空气质量的关注更是达到了一个顶点。那为什么在中国人尽皆知的问题,反而在美国就不能谈论了呢?在我看来,这是因为当事人在演讲中明确以“中国人”的身份,以一种明显带有“情绪渲染”倾向的方式,向“他国”讲述了中国的现存问题。引起反感的并非她所阐述的实质内容,而是她的表达方式、场合、及受众。

“留学前,我曾天真以为美国是世界上最开放的国家”(组图) - 10

▲柴静《穹顶之下》演讲截图

那么,问题并不仅仅在于简单地去批判她,或是原谅她,而是思考如何在不抹杀事实、也不违背道义的前提下作出合适的回应。

对中国留学生来说,类似的处境比比皆是,常常被夹在中美之间摇摆。美国高校作为一个珍视学生话语权的环境,有时候甚至会有一些“被迫”发言的场合。比如说,我就曾在美国上过一节新闻写作课。有一次,我们在课堂上谈论起新闻自由及审查制度,作为班里唯一一个中国学生,我毫不意外地被老师“点名”了。

我应该如何回应这个问题?一方面,我清楚地知道在座的学生们已经有了预设的立场,只等着我作为一个“中国人”能说出符合他们期待的答案。这些预设立场,背后充满了无知的盲从和西方媒体渲染性的报道。另一方面,我在中美确实有过迥异的体验。

作为一个身在异乡的中国女孩,要客观理性地、不卑不亢地回答这个问题,很难。

除了较为显性的中美之“争”,在美留学生需要面对的还有更为隐形的三观撕裂。在中美关系阴霾重重的现状之下,中美两股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产生了激烈碰撞,让“求同存异”的原则变得愈发艰难。

偏向于一端,或许造成对于美国文化全然否定,将爱国变得偏激而不考虑实际和事实的可能;偏向于另一端,便又容易戴上了名为“西方视角”的眼镜,盲目地使用美国的标准和价值观取向来评判和反思中国现状,反而固步自封、一叶障目。

最常见的便是用美国的素质教育来对比中国的高考制度,妄图凸显后者人性化及道德培养的缺失。可这暴露的却并不是高明,而是对于中国人口、地域、经济发展、教育资源等不同国情的轻视和臆想。

“留学前,我曾天真以为美国是世界上最开放的国家”(组图) - 11

“留学前,我曾天真以为美国是世界上最开放的国家”(组图) - 3

作为一名留学生

我该怎么做?

我该怎么做?我该怎么想?我该怎么看?

这是我作为一个中国留学生,在2019这一年常常思考的问题。

最重要的是去了解。处于这样一个不同文化融合膨胀的环境,最容易发现自己认知里的偏颇和欠缺。我深刻地感受到自己对于中国、美国或者说世界各地的了解之匮乏。在没有足够知识储备量的基础上谈理性,更像是幻想。

接着是聆听。听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声音,而不是故步自封,捂住耳朵。同时也要敢于思考,敢于出言捍卫,纠正无知和失真的言论。徐悲鸿老师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能无傲骨”,在我看来是对于一个留学生而言很好的警句。

很多人关心中美关系的变化是否会对留学生群体造成影响。签证、求职等方面我都不是专家,仅从大学生活来说,我并不认为中国留学生的校园体验会因此发生太大的变化,更多的还是落回内心和思想,看两种文化如何博弈、交融,最后落到标尺上的某一个点。

只为我自己发言的话,我会说,始终没有变的是爱国心,是社会责任感。盼望自己能够用更成熟、理智的方式爱它,能以我自己的力量为其变得更好做出一点点的小贡献。

关键词: 留学生留学美国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