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战略误判 美国人请看懂习近平(组图)
启程赶赴日本参加G20大阪峰会并与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交手”之前,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的集体学习会上警示动摇中共执政根基的危险无处不在。这不是习近平首次展现其底线思维,无论是今年1月在中国全国省部级会议上,习近平提出七大风险,告诫中国官员要有应对风险的底线意识,还是在外部形势复杂的当下习近平发出“危险”警示背后体现的底线思维已经是贯穿其7年执政之路的一个清晰思路。
但似乎美国并未认清这一点,使得中美贸易战在不断的互相试探中再一次暂停。
习近平上台7年来,其通过一系列的举措迅速树立了“威权”“强硬”的领导者形象,但当美国发现,负责中美贸易谈判的中方牵头人刘鹤在谈判桌上向特朗普许诺中国可以每月从美国购买500万吨大豆以熄火贸易战时,他们认为屡试不爽的极限施压手法对付中国也不例外,并一再撕毁条约迫使中国不断调整自己的底线。
事实上,从中国处理与菲律宾的关系、平衡与印度的外交等就可知,强硬的领导人并非不可以妥协,通过更灵活的技巧合理管控分歧求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是中国领导人在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的一个显著特征。但美国认知不足的是,他们看到了中国领导人的灵活妥协,却低估了其对中国核心利益的底线意识。
在5月10日中美经贸谈判走入僵局之后,中国在回应外部的舆论一直在强调的就是“核心利益不能退让”的态度。在美国结束第十一轮中美经贸谈判后,刘鹤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任何国家都有重要的原则,我们在原则问题上决不能让步,这个态度是非常清楚地。”据报道,在刘鹤那次赴美谈判前,习对他的谈判团队成员们说“我将对所有可能的后果负责。”
而让习敢于将责任揽在一人之肩的即是其不能容忍美国在协议文本中让中国做出修改相关法律的承诺,以不再“强迫”美国在华企业转让技术给中国。事实上,从中国前提落地的《外商投资保护法》就可以看出,在中美争论的“技术转让”一事上,中方是拿出了诚意的,但令习近平敏感的并不是中国在所谓的“技术转让”中做出了让步,而是美国要求中国修改法律的做法。对于一国执政者来说,修改法律是一个事关国家主权的政治问题,它代表了一国国家司法主权的完整性、独立性,而美国要中国在协议文本中承诺修改法律无疑就是对中国主权的冒犯,这就是习坚持的“核心利益”。
在领土主权等问题上,中国领导人表现除了不可触碰的强硬态度,但是在原则之外,在矛盾冲突等重大问题上,中国领导人又展示出了灵活的处理方式。如近来发生的香港反修例事件,北京虽然力挺港府推行修例,但在香港两次超百万的大游行中,北京并未在港府的处理上此作出过多干涉,在北京看来,《逃犯条例》的修订事宜是港府处理香港事务的“家事”,至于如何要不要撤不撤回,或是如何推进修例在方式方法上都是可以根据形势进行调整的。但对美国在香港问题上发声却反应激烈,当部分人士或某些国家以此将反修例事件上升至国际事件,并借此推行港独,那是北京难以容忍的。对于台湾也是如此,在坚持“一中”的原则基础上,如何推进两岸统一,在制度上或是方式上北京都是接受讨论的,但坚持的底线是台湾不能独立。
涉及到原则、主权等核心利益,中共历代领导都有坚定的主权意识。69年前,当美国越过三八线,中共建政之初以匮乏的物资条件仍然参加了朝鲜战争;37年前,在香港主权问题上,中共前领导人邓小平对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表示“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而一直被多维认为是继毛邓之后中国第三位强势领导者的习近平在今天已经好过当时太多的条件下,面对主权问题定当有更坚定的态度。
在G20习特会即将到来之际,如果美国还不能看懂中国领导者在什么上愿意妥协,在什么问题上不能让步,而仍然信奉极限施压,认为仍可以捞取更多的中国让步,那恐怕将是美国的战略误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