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硬怼济南:我才是山东绝对第一(组图)
济南,这两年一直在努力干一件事:提高首位度。更直白地说,就是在省内16个兄弟城市中,当老大。
今年开年就来了一个大动作:吞下了最小的兄弟莱芜,一举拿到2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将近140万人口,和1000多亿的GDP。济南在全国城市经济总量排名也从第23,连升5位。
不过,在济南继续大展拳脚时,却有兄弟传来针锋相对的声音:勇当全省“绝对第一”。
发声的是《青岛日报》,其中强调说:
以青岛独特的资源禀赋优势,以青岛的体量,我们在全省必须遥遥领先,绝对第一,我们没有理由做第二。同时,我们要“学深圳、赶深圳”,深圳那么高的标杆,如果我们是省内勉勉强强的第一,也不光彩,如果是第二,那就更等而下之了。
一山难容二虎,青岛公开发难,把济南逼到了墙脚。
其实,济南和青岛,就像是一对欢喜冤家,他们之间的争论,从来不是一件稀奇事。
济南想坐在老大哥的位置,而青岛则打心眼里瞧不起济南这个落寞贵族。
有意思的是,今天山东最高班子中,来自地级市的只有2个,就是济南、青岛的“一把手”,不过青岛排在济南的前面。
这次济青首位度之争,只不过是两座城市长期竞赛的一个缩影。
1. 济村,东夷
山东青岛,还是中国青岛,一直以来是山东人所纠结的一个问题。对于青岛人来说,当然是中国青岛更显得霸气,这样的称呼,光在气势上就力压济南一头。而济南的人民,当然很难接受中国青岛这样的叫法。
以前外省人吐嘈济南一点也不像省会,像个大县城。这已经算客气的了,因为青岛人眼中,济南是一个大农村,并为其起名为济村。
(济南领导对城市的建设管理水平也不满意)
在很多青岛人的心里,有一条鄙视链:青岛市区﹥青岛郊区﹥鲁东鲁中﹥鲁西北﹥鲁西南﹥济村。
而济南人,自然也不甘示弱,直接把青岛称为东夷之地。
可见,二者的竞争,从上到下,已有深厚的社会心理基础。
2016年,青岛GDP跨入万亿俱乐部,成为山东省首个GDP破万亿的城市,到现在也是山东唯一一个。2018年,青岛GDP已经超过1.2万亿,实际增速7.4%,依旧遥遥领先省内各市。
济南在这方面,则表现得有些逊色。合并莱芜后,新济南的GDP为8832.21亿,才超过烟台,位居省内第2,实际增速约为7.4%。但总量还是只有青岛的3/4。
在可预见的很长时间里,青岛GDP会继续压济南一头。这也是青岛争做省内绝对第一的底气所在。
除了GDP以外,优质企业数量也是二者经常比较的一个指标。企业是经济运转中最有活力的主体。一个城市的优质企业越多,意味着这个城市的经济更发达,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薪资待遇。
例如,如今最耀眼的明星城市—深圳,其经济发展的活力,很大程度上就是由腾讯、华为等优质企业撑起的。这就是超级公司对一个城市的魅力所在。
到4月底,青岛共有33家A股上市企业。这33家企业2018年共实现营收3657.37亿元,较2017年增长25.60%,净利润也达到了215.40亿元。其中,青岛海尔、海信电器、青岛啤酒这“三朵金花”,2018年营业额分别为1833.17亿元、351.28亿元、265.75亿元,占据青岛A股上市企业营业额的半壁江山。
同期,济南A股上市公司(含莱芜)数量为25家,不光数量落后青岛,总营收也落后青岛近百亿。
在上市公司的数量和质量上,青岛优势还是不小。
2. 千年古城,百年新埠
在经济数据方面,青岛确实领先济南不少。但是,济南真正强势的地方在于文化、政治等领域。
战国时期,济南便已闻名四海,当时是齐国西部的要塞“历下”,与晋鲁两国接壤。晋平公伐齐、韩信破齐,都曾在此大战。
元代后期,大运河裁弯取直,山东西部成了必经之地,山东政治经济重心西移。济南通过各种水系,可以直连大运河,交通地位一下子就提高了。
明初,朱元璋把山东首府迁到了济南,从此济南成为了山东的权力中心。
(济南大明湖)
济南的大明湖、千佛山、历下亭等景点,乃至济南整个城市,都在无形中散发着古韵。
而青岛的崛起,还是最近100多年的事,和海禁开放、德国强租胶州湾有关。
在政治文化方面,青岛确实还是个弟弟。一百多年前,青岛还是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只能在潮起潮落中,偶尔抬头看一眼春风得意的鲁西大地。如今,青岛虽然成为了齐鲁大地的工业化大城市,但文化方面的短板,却不是一时半会就能补上的。
要说起青岛的历史文化景点,以八大关和栈桥最为著名,但这两处景点,也不过百余年的历史罢了。
(青岛栈桥)
山东独特的地形地貌,也是形成济青之争的因素之一。山东的中部,是连绵的泰沂山脉、五莲山脉,这样一来,山东就没有一座城市能够处于绝对的地理中心位置。
(山东的中部是高大的山脉,青岛、济南分处东西)
济青之间竞争,一方面多多少少带着点青岛对济南的恨铁不成钢,以及青岛人的自傲。另一方面,也有济南不服输的个性以及追赶的勇气。
如今,二者都是副省级城市。谁也没法在行政权力上力压对方。二王争霸,也就见怪不怪了。
3. 大省,却没有大城
济青之争,也塑造了山东不同的发展道路。不像四川、湖北、河南等省份,有着实力雄厚的带头大哥。
作为GDP排名第3的大省,山东却没有一座明星城市。青岛GDP常年徘徊在全国第12,而济南还要更靠后一些,合并莱芜后才勉强挤进前20名。
(济南如果不算上莱芜,2018年GDP还排不进前20)
反观四川,虽然GDP全国第6,但成都却稳坐前10,单是成都一城就贡献了近四成的GDP。类似的还有湖北,2018年湖北GDP全国第7,而武汉却在各城市里排第8。
山东没龙头,造成经济发展的一个困局:缺乏核心城市的带动效应。
比如,上海与苏南城市,就是很典型的辐射带动案例。上海通过产业转移、规划城市圈、人才资源的溢出,促进着苏州、无锡、常州等城市的发展。
济青之间竞争,也使二者和山东忽视了外部环境的变化,逐渐落后于时代。
最明显的是,山东在互联网经济上存在短板。2017年互联网企业百强榜单中,山东仅有2家上榜,并且排名都在60名开外。
错失互联网,意味着山东没有抓住高利润时代。 2018年,阿里巴巴集团营收2502.66亿元,约为青岛33家A股上市公司营收的七成,其归母净利润696.42亿元,更是后者的3倍以上。而阿里巴巴背后的浙江,也在奋起直追,与山东的距离在越拉越近。
标兵渐远,追兵将至,是对如今的青岛、济南和山东最好的描述。
4. 双核心也有未来
大城、大省竞争,四川、湖北、河南等走的是强省会路线,各自磨练出了省内一哥,推动了全省发展,成为了城市竞争中的赢家。
但是,花开两朵,各有不同,走双核心路线的山东,未必没有机会超越。
一般来说,一个强势的省会,可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集中力量办大事,并且最终反哺周围的中小城市。
而双核心的模式,关键就是要有龙头的力量和合理的分工。山东要发挥双核心优势,一方面是确保济南、青岛两座城市自身实力足够强,另一方面是要保证这两个城市不会掐架。
作为省会城市,济南集中了山东优质的教育文化、金融服务等资源,交通便捷、对外联系迅速,是全国重要的枢纽城市。
美中不足的是,济南民营企业发展活力需要提高。在2018年,山东民营企业百强中,济南只有3家上榜,排名最高的是65位的齐鲁制药,还有个外来户第91位的山东苏宁易购商贸有限公司,最后是99位勉强上榜的圣泉集团。
(2018山东民营企业百强榜单前10)
而青岛的优势在于开放,不仅有着活跃的外贸型经济,也有着西海岸新区等国家级战略支撑。青岛虽然和深圳、杭州等城市相比,在经济活力、创新能力等方面还有不少距离,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开放远远不是省内城市可以比拟的。
仅2016年,就有12家世界五百强落户青岛,到2017年末,青岛境外五百强就已达到134家。
(青岛的外资吸引力远远领先省内各市)
济南主西、青岛主东,济南主内、青岛主外,似乎成为了最好的选择。
2016年,郑州被确定为国家中心城市,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把触角延伸到了山东,菏泽、聊城等鲁西城市,成了中原城市群的一部分。
在郑州经济腹地急剧扩张的同时,以济南为首的城市群开始受到影响,双方在资源的争夺上开始短兵相接。
而如果济南落败,青岛想要往西延伸,扩大自己的经济腹地,也将会更为困难。
青岛虽然在省内各城市发展中暂时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如果和一线城市,甚至部分强二线城市相比,仍有很多不足。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济青联合才能实现双赢。
2018年底,济青高铁正式运营,也印证了山东往这方面发展的谋划。线路长度307.9千米、设计时速350千米,济青的时间距离缩短到1小时40分钟。通过高铁连接,济青完全可以短时间内实现资源的互通。
而主攻海洋经济的青岛,影响力越大,带给济南和整个山东的福利也越大。
青岛作为内外交流的窗口,招商引资,给济南和山东注入更多的经济活力。各自发力、各自协作,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这正是双核的好处。
强省会是一种发展模式,双核又何尝不是一种发展模式?单龙头是龙头,双龙头又何尝不是龙头?
在单核城市虹吸效应加大的背景下,山东的双核模式,或许能为中国的区域发展趟出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