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肉到底是给谁吃的?请收下这幅全球肉食图
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上市首日就暴涨,这家成立10年但从未有过任何盈利的公司让人为之一振。
(详见会员专属内容:上市暴涨163%!人造肉会是下一个工业大麻?)
除了短中期非洲猪瘟的肆虐可能导致的全球肉类供不应求的刺激外,目前人类的“食肉”模式在长期而言不可持续,也是其暴涨背后重要的逻辑之一。
(详见会员专属内容:中国猪概念股集体暴涨,美国猪肉期货为啥跌停了?)
地球上有足够资源“满足”任何人,但没有足够资源“满足”每一个人。
01
欧美和中国
长期以来,全球的肉类的主要消耗集中在西方发达国家。但近几年已经处于饱和状态,并有略微下降。
图:欧盟及主要国家人均肉类消耗的变化
图:欧盟“食肉量”分布(欧盟作为整体人均消耗上升,主要是因为东欧较不发达国家的“追赶”)
总体而言,欧盟2018年的人均肉类消耗量为69.3公斤,预计到2030年都会保持在这一水平。也就是说人均70多公斤左右大概是人类年均消耗的饱和值。
图:美国也是同样的故事——“饱和值”在人均每年70公斤左右(将图中的单位“磅”换算之后)
在过去三四十年,全球肉类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是中国:中国人均肉类消耗量已经从1961年的区区4公斤一年,到如今已经快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数据,2015年时肉类产品平均为中国人提供了22%的卡路里摄入,与发达国家24%的平均值已经非常接近。
中国的人均肉食量已经很接近发达国家的人均70kg每年的“饱和值”,实际上中国的主力肉类猪肉的消费早在非洲猪瘟出现之前,自2014年开始就已经出现了见顶微降的现象。OECD预计未来十年中国猪肉消费仅会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
此外,联合国预计中国20多岁的人口将从2015年的2.31亿降到2050年的1.39亿,人口的快速老龄化也将抑制中国对肉类消耗的长期增长。
从总量上来看,接下来的肉类需求增长并非来自于欧美和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