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观察:占中时代 狼狈落幕(图)
随着主导香港占中事件的九名主要人士已经被判罪成,一个扭曲以及充满矛盾的时代似乎已告一段落。回顾占中发生前的几年,香港社会运动蔚然成风,它既源于城市无法解决长期以来的民生困局与经济结构失衡,也源于香港人普遍认为,社会不公无法改善是由于迟迟未能实现普选。民间误解多年积累,占中就是发泄的高潮。
作为一种社会理念的传播,占中或许是可以理解及值得同情的倡议;但作为政治实践,它得不偿失,只是政治理想主义向社会现实发起的一次无谓冲撞。一如占中九子案的法官所言,事实上占中是毫无成果的,香港的政治体制没有因为这场运动发生丝毫改变。而变的只是社会气氛和香港人的情绪:一部分香港人不断反思,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他们逐步走向了理性,但亦有很多占中参与者的心态,此后愈发趋向了极端。不论对哪一个群体来说,香港将去往何处,自己又该如何想象和构建那个未来,都仍是亟待解答的问题。
宏观地看,占中是多年来香港矛盾累积的一个爆发点,这种民间怨气沿着两条平行的轨迹不断积累:其一,是社会深层次矛盾的不断发酵,反映了自港英殖民时代就已开始失衡的经济结构,在欧美经济陷入危机之后持续恶化,但香港的政治精英们对此并未察觉,因而毫无改革意识,最终成为香港所有问题的最关键因素;其二,香港人一直追求的民主普选多年来因种种意外而被耽搁,不少人将经济民生困局与缺乏普选盲目联系起来,将所有的怨气都聚焦在政改失败之上。
占中运动的理想主义及民粹成分,反映了香港社会的很多现存积弊,即很多人虽然意识到了社会问题存在,但并不代表他们能正确认识其根源。香港泛民主派从政者及其支持者普遍相信,选举制度不民主是香港社会问题的全部症结,这显然是将复杂问题草率简单化,甚至是将两种原本处在平行轨迹的事物,牵强引伸为线性的因果关系,既缺乏深刻思考,亦不切实际。
占中不是单独事件,而是由连串事件积累而成,大部分占中参与者都曾参加过香港多场社会运动,他们可能会想,经过长年努力仍是徒劳无功,究竟怎样才能争取到想要的目标?事实上,一连串的社会运动既未能如某些政治领袖想象般实现“真普选”,也令许多香港人认识到,这种民粹、意识形态与口号式的运动起不了什么作用,反而动摇了他们长期珍惜的社会稳定与和谐。
从更深层次的视角观察,香港社会正形成一种对改革的理性认识,近期更多人“冷静地”参与了香港土地大辩论,更多人对香港医疗等社会议题开始积极回应,不能不说是占中失败后,香港公众将焦点更广泛投放的结果。
香港人当然应该继续争取普及意义上的选举制度,这是香港《基本法》始终未变的承诺,但与此同时,香港社会如今也必须要思考的是,这应该是一种怎样的民主机制?实现普选后,又如何继续积极改良民主机制里的其他环节,确保它不会容易出现异化,甚至转化为反民主的工具?而如果一味将选举理解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唯一途径,这就是此种异化的源头,结果最终也只会令人失望。
事实上,香港人对未来的想象,从来不应只局限于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迷思,香港人在追求政改的同时,更应正视经济不平等、社福制度不足等深层次结构问题,进而努力维护社会公义,这既是为大众自身争取更好的生活,也不悖于很多占中参与者欲建设更美好社会的那种政治愿景。
如今,占中时代已黯然落幕,但社会对“雨伞收折”的心灰过后,仍然需要整装待发,重新上路。香港人,特别是那些政治领袖,应该从这个刚过去的时代汲取教训,积极重构共识,能够将政治、经济、社会、民生放在同一个天秤上,为香港、为自己寻找恰切的出路,推动社会向前迈进。只有这样,才是面对挑战、困局、失败的唯一有效方法,才能够让普罗大众各种追求改革的努力不至于付诸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