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公墓立碑竟悼念300无名中国人!170年前逃荒来澳放羊,逝后坟被烧毁...(组图)
【今日澳洲4月16日电】(记者 昆西)170年前,三百个逃荒的中国人从福建省漂洋过海来澳淘金,阴差阳错成了牧羊人,放养了超过45万只羊。
却终究没能踏上返乡的路,他们的安葬记录被洪水冲毁,木质的墓碑也在大火中被烧毁。
水与火的无情却无法泯灭他们奋斗打拼的血泪史,如今,在那群牧羊人曾经生活的土地上,当地人为他们重塑墓碑,纪念这三百位无名氏。
今日澳洲App独家对话当地华人和市长,这是一个有关“厦门牧羊人”的故事。
- 170年前,300多个逃荒中国人来到澳洲
- 1848年,120名华工被贩卖到悉尼,包括20名男童
- 没赚足返程船票,许多人长眠澳洲
- 一场大火,让300多人成为无名氏
(图片来源:Balonne Shire Council)
300猪仔逃离饥荒,在澳放羊45万只
距离布里斯班往西约500公里处,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圣乔治(St George),当地人口不到2500人。
在圣乔治的公墓里,有一座特别的墓碑,悼念170年前曾在这里居住过的300名中国人。
碑上刻着两行话,“这些背井离乡之人,所得微薄,最终未能重归故里与家人团聚。”
“作为这一地区殖民史的见证者,他们在此默然长眠。”
(图片来源:供图)
他们究竟是谁?为何愿意背井离乡千里迢迢奔赴一个陌生国家?当地圣乔治华人纪念委员会主席孙健为记者娓娓道来。
19世纪40年代,在福建省厦门的村庄里,一场饥荒正在蔓延。自明代初开始,厦门一带干旱、台风等天灾不断,农民生活贫困,只得向海外谋取生路。
当年,300名男丁为了生计,经受了长达1个月的海上煎熬,来到了澳洲成为5年的契约劳工,也称作“猪仔“。
经悉尼再踏上了昆士兰,他们拓荒、放牧超过45万只绵羊,因此被后人称为“厦门牧羊人”。
(第一批抵达澳洲的契约厦门牧羊仔 历史图片)
最早一批抵澳华人,带来传统农业技术
孙健先生向记者提供了相关资料,以还原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据《厦门侨乡》记载,1848年,澳洲新南威尔士的殖民者委托德记洋行,贩卖120名华工前往悉尼,其中有20名男童。也有史料显示,部分劳工是被掳掠而来。
这批华工即是英国国会文件中记载的“来自福建省之厦门“最早到达澳洲的华人。
而《厦门日报》报道称,在1852年厦门英国领事的报告中,在1849年由厦门赴澳的华工为270人,1851年为1438人,1852年为2666人,前后4年间即达4300多人。1850年,同安爆发的小刀会起义被镇压后,很多农民也乘船逃往海外。
孙健先生表示,这与澳洲方面的资料刚好吻合。
“相关的资料记载有限,但目前可以看出两岸收集到的资料基本一致,可以证明这300人是在1850年左右来澳的,这比淘金来的矿工还早。“
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澳洲素来有“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的美誉。19世纪40年代畜牧业飞速发展,当地人力却跟不上。
“当年,羊毛制品涨的很高,畜牧业的发展又需要大量劳动力,因此有英国殖民者在中国招工。“,孙健先生解释道。
(圣乔治华人纪念委员会主席孙健 图片来源:供图)
据《人民网》资料显示,1845年,位于昆士兰中部的巴尔库河上流被开拓,这里有着肥沃的Beylando牧场。牧民带着牲畜来到这里,使这里更多地方成为牧场。
这批来自厦门的牧羊人,就在这个时期来到这里的。
据当地华人文献显示,除了放羊外,这些中国猪仔还帮助当地开发达令丘陵,并带去了传统农业技术。
这受到了昆州州长Annastacia Palaszczuk的肯定,称为当地农业留下“宝贵遗产“。
“一位50多岁的当地西人告诉我,这里的灌溉水道、棉花种植技术都是中国人带来的。”
“如今,这里已是昆州的农业重地,有着5000英亩的棉花地,有若干个农场,灌溉系统自动化程度很高,是一个现代农业小镇了。“,孙健先生告诉记者。
姓名被大火烧毁,后人立碑延续历史
由于放牧的薪水极低,五年契约结束后,这些旅居他乡的猪仔,并没有赚足返程的船票。
有的早早离世,长眠于圣乔治的土地里。
可谁又曾想到,就在上世纪70年代,一场意外大火将原本的木质墓碑统统烧毁,废墟里就只留下一块石碑。
300人的姓名从此被历史抹去,消失在世人的记忆里。
(大火后留下的废墟 图片来源:供图)
在这块唯一遗留下的石碑上,篆刻着“东邑金美村人士/财福任公之墓/庚戌六月初六日”。
墓主名为任财福,是东邑金美村人。
这是三百人中,我们唯一知晓的一个名字。
(唯一遗留下这一块石碑 图片来源:供图)
为了追悼华工的英灵,当地的华人后裔特别在这块小小的石碑旁,集资建立了一块无名碑。
无名碑面朝北方,朝向这300位早期中国拓荒者们的故乡——厦门,隔海遥望。
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诗》也永远地刻在了墓碑上,“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图片来源:供图)
当地土著女孩Daisy Brown是当地一名中学生。
她的身上就流淌着华人的血脉。
(图片来源:供图)
在她为这座纪念碑设计的图案中,在哺育着圣乔治的巴隆河两端,分别是澳洲土著人与中国人。
表达了在170年前,澳洲土著人欢迎中国人进入他们的土地。
(图片来源:供图)
这场凄美的纪念仪式,也受到了澳洲地方至联邦政客和各界人士的支持。
Balonne地方议会的市长Richard Marsh表示,该纪念碑具有相当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使当地的多元社区能反思其历史及其遗产。
“我们与Sunnybank区域的华人共同努力在公墓找到这块地建立纪念碑,但这项举措的发起和筹款都是由当地华人推动的,他们应该得到充分的肯定。”
(纪念仪式现场出席嘉宾 图片来源:供图)
“人家都以为澳洲是西人的,但中国人200前就来了,是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孙健先生告诉今日澳洲App。
“其实到现在,这300华工的后一门都与当地人融合在一起了,所以寻根意义不大了。能帮无名之士、卖猪仔立碑,是对先辈们的尊重,也是华人对澳洲的贡献的肯定。”
“现在关注的人越来越多,引起了州政府、联邦政府的注意,我觉得这是澳洲多元文化的胜利。”
(图片来源:供图)
目前,当地的爱心人士捐赠设立了奖学金,鼓励当地学生讲述有关华人祖先的故事。
“随着一代一代人的成长,有些事儿我们很可能遗忘了,其实在昆士兰的西部,有着很许多先祖的故事。”
“而现在澳洲的社会风气也比较排华,通过这些努力也希望能提高华人形象,其实当地人对这段历史是很骄傲的。”
(图片来源:供图)
记者后记
记者在一本怀念“厦门牧羊人“的纪念册中看到这样一段话,算是总结出了后人们对先辈拓荒的感激之情。
“如果他们能听到我们的呼唤,那些正躺在圣乔治墓地里、或在达令盆地其它地下安息的人,我们想告诉他们,因为曾经的你们,如今我们可以享受这片土地带来的自由与富足。“
华裔后人为300无名氏先祖立碑,以表追思。对此,您怎么看?欢迎给今日澳洲App留言,分享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