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天屠杀100万人,这场惨剧是人类最黑暗的一页(组图)
对于人们来说,4月7日,只是清明小长假的最后一天,或一个普通的周日,草长莺飞,春光正好,生活如河流,缓缓推进着。
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25年前的此刻,在遥远的非洲大陆,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黑暗一页”的卢旺达大屠杀,拉开了序幕。
4月7日,也是联合国专为这场惨绝人寰的灾难,所设置的国际反思日。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对于许多中国人而言,可能对外国的屠杀并没有什么概念,更让我们感同身受的,是发生在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有30万同胞罹难。
可要知道,25年前的那场卢旺达大屠杀,死难人数至少是南京大屠杀的三倍,短短三个月,全世界人口被抹去了1/5000。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作为迄今为止时间离我们最近的屠杀,它就发生在1994年——这是人类文明自以为摆脱蒙昧、迎来新世纪曙光的前夕。彼时,联合国都已成立了半个世纪。
可它就这样明目张胆地发生了,在那个二战早已结束、科技飞速进步、经济稳定发展的年代,百万人的生命就这样消散于风中。它反复警醒我们,人类,离疯狂并不遥远!
人为划分种族
埋下悲剧导火索
25年前究竟发生了什么?在回答这个问题以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卢旺达。
这是一个非洲中东部的内陆国家,全称“卢旺达共和国”(Republika y'u Rwanda),境内多山,有着“千丘之国”的美誉。
从国土面积上来看也不大,估计比我国海南岛还小点儿,但2000米左右的平均海拔,为这个非洲小国带来了难得的宜人气候。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在大屠杀发生以前,卢旺达全国大概有800多万人口,是非洲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人们或游牧或农耕,生活简单,自给自足。
但一切的宁静,都被涌入的殖民者所打破。
卢旺达的原住民(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卢旺达落入了比利时殖民者的手中。闲不下来的比利时人深深介入了卢旺达内政,搞出了许多新花样。
不知道是谁先发现,卢旺达黑人中好像有一些和欧美人长得蛮像——个头更壮,肤色更白,颧骨更高,比利时人便理所当然地认为,这就是卢旺达人中比较高贵的种族。
以此为依据,他们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人口普查,人为地根据身高、肤色甚至鼻子和瞳孔的大小,将卢旺达人划分为两个种族——
图西族与胡图族。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更高大白皙的图西族,被视作比利时统治者的“战友”,他们享有接受高等教育、参政议政等自由,是卢旺达人里的“贵族”;
相对矮小黝黑的胡图族,则被剥夺了各项基本权利,沦为社会底层,永世不得翻身。
这种分化的概念,参见印度的种姓制度。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占总人口15%的图西族,协助统治着剩下85%的胡图族,长此以往,两个族群间的矛盾也愈演愈烈。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早在事情演变为极端的大屠杀之前,图西族与胡图族之间的摩擦与冲突,就时有发生。
随着上个世纪80年代,比利时统治者撤出卢旺达并还政于占人口多数的胡图族,卢旺达国内的局势,已然走向了分裂与内斗。
以胡图族为主导的政府军,与图西族在民间组织的“卢旺达爱国阵线”爆发了多次战争,全国的老百姓也终日活在仇视与惶恐之中。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虽说到了1993年8月,双方在周边国家的调停和压力下,暂时签署了停战协议,但长久以来郁结的种族与阶级对立并未消失。
仇恨就好比蛰伏在地下的野兽,只要大地裂开一个出口,就会倾囊而出,吞噬一切。
1994年4月,这只野兽终于等到它的时机。
100天,100万条人命
1994年4月6日,一架飞机突然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附近被火箭炮击落,这可并非普通飞机,而是卢旺达总统朱韦纳尔的座机。
而这位总统,正是一位出身胡图族的领袖。
卢旺达总统朱韦纳尔·哈比亚利马纳(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总统突然遇害,愤怒的胡图族人,把一腔怒火就此宣泄在了图西族人身上。他们宣称,是可恶的图西族人谋杀了伟大的总统,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杀死他们,替总统复仇。
图西族人同时也宣称,这是胡图族自导自演的一场阴谋,目的就是要借总统之死实施他们的种族灭绝计划,向图西族展开报复。
图片来源于影片《卢旺达饭店》
总统的死到底是怎么回事,至今仍是一个谜团,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如病毒般席卷了卢旺达的大地。
3个月,100天,有超过100万的图西族人及同情、帮助图西族的胡图族人惨遭屠戮,25-50万图西族妇女和女孩遭到强奸。
胡图族士兵、民兵甚至平民,拿起了枪、砍刀甚至就是一根削尖的木棒,无情地夺走了同胞的生命。光看外表有时难以区分两族,他们就先查验身份证,“验明正身”后再杀。
后来收缴的胡图族人用来屠杀的砍刀(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就在25年前,世界的其他角落正井然有序地运转着,对于许多人来说这只不过是生命中再平凡不过的日子,却不知非洲的这个小国,早已沦为充斥血腥与绝望的人间炼狱。
2004年英国、南非、意大利、美国四国合拍的奥斯卡佳作《卢旺达饭店》,或许可以带我们一窥屠杀发生时的惨状与人性善恶。
图片截取自豆瓣
这是一个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胡图族人保罗·卢斯赛伯吉纳(Paul Rusesabagina),是一位服务于卢旺达首都高级酒店的经理,屠杀来临时,他以一己之力庇护了1268名前来避难的图西族人。
在血光冲天的屠戮中,他贿赂了想要杀人的胡图族士兵,竭力为饭店内的难民们斡旋着,护他们周全,堪称非洲版的“辛德勒”。
左:现实生活中的保罗;右:扮演保罗的唐·钱德尔(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影片也透过他的叙述,回顾了那个噩梦。
街上,惊慌失措的图西族难民四处逃窜着,身后,是沦为废墟的家园;前方,是疯狂的胡图族人无处不在的子弹与砍刀。
图片来源于影片《卢旺达饭店》
杀红眼的人,连孩子都不放过。有个运营当地孤儿院的白人志愿者,亲眼见到胡图族人屠杀图西族孤儿,孩子们哭喊着“发誓下辈子再也不做图西族”,却依旧难逃厄运。
图片来源于影片《卢旺达饭店》
女人们则被集中起来,像动物一样被圈养在围栏内,成为胡图族士兵泄欲的工具。
图片来源于影片《卢旺达饭店》
影片还对一个可怖的细节还原得异常真实——当年,许多图西族人试图坐船沿着基伍湖逃跑,却被追击而来的胡图族一网打尽。于是,在基伍湖周边的路上乃至水面,布满了尸体。延绵不绝,足足有100多公里。
电影中,保罗出来寻找饭店内人们需要的物资,本想沿着基伍湖边道路返回,却感觉车辆一颠一簸,下车后才发现,原来自己的车一直是碾压着堆积如山的尸体前进。
图片来源于影片《卢旺达饭店》
类似令人惊痛的场面,还有太多太多。
但在一开始,岌岌可危的图西族人并未放弃希望,卢旺达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国家,各国均有大使馆进驻,也有联合国维和部队驻守,他们坚信,外界不会对此坐视不理。
会有人来干预的,联合国和文明国家不会弃我们于不顾,这是图西族人唯一的盼头。
可是,他们却想错了。
一个孩子站在屠杀发生后堆积如山的尸体旁(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在屠杀开始以后,不愿蹚浑水的前宗主国比利时第一时间撤走了所有的维和部队,原因是自己安排在卢旺达的维和士兵被胡图族人杀死了10个。为求自保,不得不如此。
历来在全世界维护和平的美国由于刚刚遭受“索马里之痛”——派去索马里执行维和任务的美国士兵被索马里人开枪打死还被曝尸游行,深陷不安中的美国政府,也没有心情干涉卢旺达的“内政”,宣布保持中立。
英国等国选择和美国步调一致,作壁上观。
法国还被控诉为胡图族人提供了军火武器,在这场人命关天的灾祸里大赚了一笔。
屠杀结束后留下满是弹孔的房屋(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唯一有希望站出来说句话的“老大哥”联合国,只是下达了一纸命令——由于施暴的是卢旺达平民,落难的也是卢旺达平民,联合国没有权利干预。它只留下了260名不被允许开枪的维和士兵,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直到事态恶化到无法控制,联合国才调派了5500名士兵进驻,并呼吁各国参与。
可在一开始,仍抱有希望的图西族人,等来的的确是被全世界忽视的结局。
图片来源于影片《卢旺达饭店》
在《卢旺达饭店》中,一位联合国军官用看似粗鄙的语言,道破了外界不干涉的真相:
因为对于西方世界来说,卢旺达是一个没有资源也没有利益可言的非洲小国,这里的人是生是死,是战是和,与他们无关。
这番话很残酷,却也很真实。
所以,才有了接下来那引人落泪的一幕——当各国大使馆纷纷接走了本国的公民,被留下来等死的图西族难民们冒着雨追了出来,他们知道自己逃不掉了,只是在雨中目送着那些被视为“救世主”的白人们远去。
图片来源于影片《卢旺达饭店》
一个图西族人哀求外国士兵用枪打死自己,“好过被胡图族的乱刀砍死”,得到的当然是拒绝的答复。他杵在原地,满眼哀戚,脸上流淌着的,分不清是泪水还是雨水。
美国纪录片《上帝忘了卢旺达》
屠杀发生那年,躲避在林中的Severa一家被胡图族士兵抓到,他们当着她的面残杀了她的丈夫与七个孩子,并扑上来轮奸了她。
她记不清有多少男人玷污了自己,只记得后来她被扔在一条小河旁,奄奄一息。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上帝忘了卢旺达》
死里逃生的Severa回家后,发现自己怀孕了。愤怒与羞愧让她一度想杀了这个孩子,最后还是没能狠下心,将孩子生了下来。
那是一个女孩,Severa给她取名为“上帝之子”,她认为孩子是无辜的,是上帝赐予她的,仅仅属于她一个人。她不愿再多想屠杀发生时的情形,只想好好抚养女儿成人。
她们也是彼此唯一的亲人。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上帝忘了卢旺达》
当自己仅存的骨肉却是强奸犯的孩子,那种爱与恨交织的悲哀,恐非常人可以体会。但起码这些人还有未来,不至于绝望地等死。
Fifi就是从屠杀中幸存却不得不等死的人。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上帝忘了卢旺达》
她曾经沦为胡图族士兵的性奴,遭受了长达几个月的非人虐待,但她活下来了。回家后却意外发现,自己染上了艾滋病。
纪录片拍摄之时,Fifi已经处于弥留之际。过去那个无忧无虑的少女瘫软在床上,眼眶里泛着浑浊,她在想什么,无人知晓。
屠杀虽然结束,但又有多少妇女与新生儿感染上了艾滋病,同样没有人知道。
美国纪录片《上帝忘了卢旺达》
而另一位侥幸存活的图西族少女,则选择将终生奉献给弟弟妹妹。他们在屠杀中失去了父母,身为长姐的她不得不擦干眼泪,咽下痛楚,为同样幸存的弟妹撑起一片天。
她早早辍学,又当爹又当妈地照顾着年幼的弟妹,从今往后她的字典里没有“自我”,只有为弟弟妹妹无怨无悔地付出一切。
“如果父母还活着,应该会为我感到骄傲。” 女孩说着,嘴角浮起一抹悲凉的笑,她犹记得,自己也曾是需要守护与疼爱的小孩。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上帝忘了卢旺达》
可以说,一场人类暴行所带来的精神与肉体的双重影响,极大地改变了幸存者的人生轨迹。当然,这其中甚至会有一些积极的方面,比如由于幸存者中大多为女性,卢旺达妇女的地位在过去二十年得到了显著提升。
她们自己种田、修路、参加选举,各地也涌现出第一位女警官、第一位女议员等等。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上帝忘了卢旺达》
但和社会的进步相比,更多的伤痛与遗憾,仍需要时间来抚平。这对于幸存者是如此,对于当年那些实施暴行的人来说,亦如是。
在卢旺达全国各地都有收容大屠杀少年犯的监狱。屠杀发生时,有相当数量的未成年人在大人的教唆下冲在了杀人放火、抢劫强奸的前线,那段噩梦般的经历毁了他们一生。
如何重拾人类情感,如何回归社会,如何与自己和解,成了这群孩子终生困扰的难题。
图片来源于云南卫视【经典人文地理】 卢旺达100天
也有施暴者努力想与幸存者和解,遗忘并逃离过去,求得良心上的安宁。对此,卢旺达政府也颁布了推动和解的法令——2003年出台的相关文件规定,施害者必须正式向国家道歉,并同时向受害者道歉。在得到受害者原谅的前提下,方可出狱重获自由。
这一看似残忍的做法实则出于无奈,随着社会发展,所有卢旺达人都清晰地察觉,当年的屠杀牵涉了太多的人,如果始终沉溺于过去,整个国家恐怕都难以前行。
杀人者佛瑞德利与受害者西西莉亚,应该算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对。屠杀发生时,佛瑞德利与他的同伙杀害了西西莉亚的亲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对于双方而言,道歉与和解的过程都是沉重的。初次见面,谁也不愿意开口。随着更多的接触和交流,坚冰才开始逐渐消融。
最终,西西莉亚选择原谅佛瑞德利。
我们难以想象她心里经过怎样的挣扎和思索,才做出如此艰难的抉择。只知道她说,原谅了佛瑞德利以后,自己也轻松了很多。
现在他们两家人比邻而居,经常走动。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残酷的往事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重担。卢旺达政府说,不如卸下来,抬头向前。
治愈人心,或许没有捷径。但这个国家的每个人,都努力着告别仇恨,与过去和解。
这个过程很艰难,却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25年过去,如今的卢旺达被誉为非洲的“新加坡”,首都基加利道路整洁,有着灰色的水泥路面、24小时的喷泉和穿着时尚的年轻人,路边的热带植物也被精心修剪过。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这个国家的身份证上也不再区分“胡图族”、“图西族”。只有一个字眼:卢旺达人。
这个共同的民族身份,是踏过鲜血与眼泪,穿越岁月的风沙尘埃,迎来的最珍贵礼物。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