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烧肉、清明上河图和塞尚 - 一个理科生的看展小记
台北故宫这次有87件珍宝来悉尼(新州美术馆),我也去轧闹忙了,很仔细看了两个多小时,说点感想,以理科生“第一点、第二点、第三点。。。最后一点”的方式记录。觉得好看请务必点赞,务必打赏,看展都是要买票的,谢谢大家。
别找了,通篇没有图,因为我懒,放照片太化时间,你们要看图,要么买票入场自己拍,要么加我微信看我朋友圈。
红烧肉篇
1. 去逛美术馆博物馆看特展,再小规模,只要仔细看就会很累,因为是脚力和脑力的双倍付出。所以,大家别嫌这次来的东西少,细细看很值得买票,都是国宝。
2. 看中国文物珍宝展,看完都会有觉得自己就是个白痴文盲的感觉,“人文”两个字就是一堵高墙,挡住了我们。
3. 中国文化难,很难,我觉得洋人们很难看懂,因为我们自己都觉得难。理解上两周呼猪会华人子女中文学习讲座里Victor Petersen的观点:中文还是要简化,文化的传播方式还是要简化,让这个背负着几千年积累文化的超级巨无霸走向我们普通人。
4. 感觉赵孟頫综合实力最强,哈哈,写书写画,膜拜。他是正宗的赵家人,去了元朝做官,各种方面正在影响着后世。他就好比新州高考HSC里面的All Rounder兼各种学校里的Dux,多看看他的作品一定政治正确,品学兼优,三好学生。
5. 好羡慕乾隆的到此一游,各种图章款式和各种得瑟,如果有他有朋友圈或者公众号,估计他的粉丝会上亿超过高晓松。
6. 宋徽宗的瘦金体真惊艳,第一次看到真迹,我震惊了。
7.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大片留白,那种码字书法到文人画结合的意境,让人好激动,不用懂,臆想就好。
8. 看完一直在想,如果这87件拿出来拍卖,哪件会最贵?我认为是汝窑的那只碗,所谓雨过天青,我觉得就是油画里的颜色之王群青,东西方的认知在这里原来是一致的。
9. 白菜和红烧肉其实就是代表了我们吃瓜群众的审美,如果你和我一样是马未都定义的第一层审美的劳动人民,那么这一阵子,不用买飞机票去台北了,因为白菜和红烧肉都被借走了。台北吃瓜群众们的损失就是悉尼人民的收获,因为红烧肉在我们这里。展览外面的餐厅洋人主厨居然也定制了有东坡肉的两道course(其实就是炸五花肉),那个餐厅叫做Chiswick,大家如果去记得把门票若隐若现的放在大盘子旁边来朋友圈得瑟哈,无论味道好坏与否,我给你点赞。
10. 唐伯虎,这个人我认识,姚慕双周伯村的滑稽戏里经常出现,但是除了他惊艳的春宫画之外,我对他的作品没啥印象。只知道他有才很有才,但是不知道怎么回事高考成绩很好,当一直没有ATAR排名。展览里有他的一幅真迹,我看到了奔放的笔意和肆意的天赋,越过那些歪歪扭扭的船和桥,见到最后的送别,值得拍两张照片发朋友圈,感谢我现在学了画画,也能粗浅地领略了其中凌乱的美。
11. 展览里的重磅物件橄榄核舟实在大失所望,我现在眼睛老花,什么都看不清,就看到一个褐色花生米杵在半空,凑近也啥都看不见,闹心。
12. 这个展览的安排没有按照编年史,有着自己的天地人的主旨,我觉得很好看,很过瘾,规模不大但是主题明确,我觉得策展人还是很用心的。
13. 中国画有颜色其实非常好看,我都看到了鸢尾花,如果随便画一丛十几支,留到现在肯定比梵高的贵。
14. 有个立幅的国画,忘了是谁的,我惊艳,简直就是印象派啊,乱哄哄的笔触加上怀疑自己眼花的虚实,那个眼花缭乱,虽然中国式的呈现,但是还是铮铮地告诉我们,艺术没有国界。
15. 场内好多美女,各种花枝招展和温婉可人,虽然夹杂着包括本人在内的很多大叔,但是不显突兀,那个古人不是说,进了美术馆人都变美。
16. 小孩好嘈杂,各种打闹噪音有点心烦。但是不怪小朋友们,应该都是被他们的爸爸妈妈们逼来陶冶情操的,为了素质修养,为了埋种子,大家理解的。
17. 文化的隔阂仍然在,为什么?因为看到大部分洋人买票都去了Hermitage当代西洋大师的展(那个周末是最后两天),而华人基本全部买票去了台北故宫珍宝展。
清明上河图篇
这次来的另一个重磅是清明上河图,值得另起一个"第一点第二点第三。。。“来抒发下理科生的感怀,呃,还是ABCDEF。。。吧。
a. 我没看过张择端的原版真迹,有幸看过应该是一个莫大的荣耀,因为我在展厅里听到不止一次,有大叔向自己的女同伴自豪地说:“我在北京故宫看过真迹。”
b. 这本是清朝画师沈源的摹本,对我来说,也是原版。所谓真迹,就是签名画家画的的原作,就是真迹。我虽然还不是画家,但是我保证朋友圈里你们看到的我的画,全是真迹。
c. 第一次现场看到清明上河图,仔仔细细看了15-20分钟是有的,10多米尺幅给现场震撼强烈,真了不起的作品,我的敬佩是由衷的。
d. 卷轴横向的长幅看起来简直就是一部电影啊,难怪古代人都这样画画,慢慢展开细细品,在没有智能手机微信微博的年代,就是至高享受了。
e. 卷轴里最令人激动地部分就是那些密密麻麻的人群聚集的地方,绝对可以治愈密集恐惧症患者,都是活生生的人,从古代至今,大家最爱的乐子没变:我爱轧闹忙。
f. 我看着一阵阵起着鸡皮疙瘩,看着各种场景下的密集的吃瓜群众们,隔壁展厅就挂这圣彼得堡东宫当代大师特展里的毕沙罗的【午后的蒙马特大道】,东方的好写实,虽小但都能看清,西方的好写意,就是颜色墨团团,完全看不清,靠YY。和我们传统认知东方写意西方写实大相径庭。
g. 仔细想了想f,我觉得可能还是因为这是专业画画的职业画师画的,而不是业余画画的知识分子画的,中国古代那些文人应该是瞧不上这样写实的东西的。另外说一句,西方人来看我们中国的那些文人画,他们就认为是业余画家画的,他们永远搞不懂为什么有那么一大批主业是做官的人业余写字画画,引领着整个中国历史上一千年的审美。
h. 后面1/4开始就是皇宫了,群众大量减少,只看到各种仙。一比较,其实还是前面那些市井好看,为什么?因为市井才真实。
i. 卷末看到画家的落款“臣沈源恭绘”几个小字和一个小图章,好心酸,和那些文人画里各种肆意落款和各种题词不能比。还是提醒着我们,这画就是皇家把玩观赏的玩具,如同西方人的古代壁画或者古典油画,都是定制件,买家和供应商,君臣之间,画家当然没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主题。
j. 推荐大家去看,不要怕人多,我观察下,大部分看官们的耐心也就能在这幅画面前坚持5-10分钟,所以你要从右到左仔细看完,只需耐心等待,完全没问题。
塞尚篇
圣彼得堡冬宫当代大师的特展我也去看了,对塞尚大师有了新的认知,也写几段。原来我不喜欢晒伤的画,当然主要是看不懂,觉得就是些方块线条什么的,艺术史上地位还这么高,好在哪里啊?
现场看到真惊艳,画的真好!(对不起,我文盲式的语言又来了)
由此可见,任何油画你得现场去看真迹,不要相信印刷品和照片。
我来具体点说,就是他的画有点像填色游戏,形状外形都很清晰,中间的填色色彩特别协调,我去网上看了他的理念,他就是强调色彩对比的,就是说即便没有透视没有明度,光靠色彩就能给你体积感和空间感。
陈丹青说塞尚同志的画每张都没画完,永远处于打开的状态,展现出绘画的过程,这就是塞尚。在特展里的几张真是这样呢。
那么,什么叫做画完?对我们学画菜鸟来说,签名了就是画完了。什么时候菜鸟会去签名?就是我画这幅失去耐心的时候,哈哈。里面有一个朴素的真理,那就是“一幅画可以不画完”。当把自己的主观感受融入自己对具像呈现的时候,什么时候画完就是自己说了算。当然这是一个巨难的判断,什么时候停笔。
现在的时代真好,大家都能接受没画完,甚至觉得没画完逼格更高。所以,现在亚当和亚当-夏娃和夏娃,大家也别奇怪,这就是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啊。
回到塞尚,给我的启示,我目前就是把油画当素描画,可能是不太对的方向,我再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