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谈判进入最后冲刺 刘鹤带着最后的悬念访美(组图)
距离中美贸易谈判的截止日期仅有不到12天的时间,北京与华盛顿正在进行最后的冲刺,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将再次奔赴华盛顿展开贸易谈判,于2月21日至22日同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财政部长姆努钦举行第七轮中美经贸高级别磋商。而最后是否达成贸易协议的悬念也将揭晓。
中美贸易谈判最大的悬念是能否在3月1日之前达成贸易协议。就在2月15日之前,西方舆论仍然弥漫着对中美贸易谈判的悲观情绪。《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以及《美国之音》等媒体均认为中美仍旧在关系政府对主要产业补贴、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上难以达成一致,而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表示将不会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美贸易谈判协定前见面,担心中美贸易谈判谈崩、美国重新对中国开启25%关税的声音兴起。
然而,自2月1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Robert Lighthizer)和财政部长努钦(Steven Mnuchin)会面后,中美双方连续发出了积极的声音。
2月1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发布推特(Twitter)称,他将与参加贸易谈判的工作人员就中国贸易协议举行更多的重要会议和通话,并表示中美在许多不同方面正取得大进展,双方拥有很好的发展潜力来实现未来更高层次上的增长和伟大。
在言语中他对在3月份前中美达成贸易谈判协定充满乐观与期待,而路透社报道,北京方面也对目前贸易谈判结果表示满意,并提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贸易谈判代表之间的会面进一步刺激了市场投资者的信心。
一些媒体对于中美贸易谈判的看法也逐渐乐观起来。
彭博社以及《华尔街日报》认为在莱特希泽、努钦从北京归来后,中美双方就达成贸易协议更近了一步,有可能会以谅解备忘录的形式来达成一定的协定或者延长贸易谈判期限。另外,还提及中国愿意作出的让步,例如购买美国农产品、天然气以及半导体产品以缩小贸易逆差,与特朗普政府将会接受的提议之间仍存巨大分歧,这会在3月之前的谈判中继续寻求解决方案。
《金融时报》则撰文称中国提出的解决贸易问题方案要比直接征税要好的多,并称中国提出的方案有助于缩小中美之间的贸易逆差,但有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美国对中国引进高科技产品以实施强制技术转让以及操纵汇率的担忧,同时可能会进一步增加中国自己的债务风险。这些都需要北京正视,中方让步换取的必须超出贸易战停火本身。
而在《金融时报》另一篇文章中,认为随着北京与华盛顿的贸易摊牌在“五四运动”一百周年这个敏感的纪念周年到达高潮,尽管中国在经济上阴云密布,但习近平很可能比平常还要更加坚定地固守自己的立场。因此不认为中国可能会做出巨大让步。
《纽约时报》报道,特朗普认为美国对价值250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加征的关税正在给中国带来“非常严重”的伤害,如果能达成协议,取消这些关税对他来说将是一种“荣誉”,而达成如此巨大的协议需要的时间可能比几个星期要长,因此中美贸易谈判延期将很有可能。然而,中美双方都将某些情况视为危及国家安全,可能会给未来的谈判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例如中国一直不愿意解除对Facebook和谷歌等进入中国市场的限制。
不管中美是否能够达成贸易协议,习特会是否能够成型同样是一大悬念。在此之前,刘鹤在访问美国时曾经向美国方面提出在贸易谈判截止日之前再次举行两国首脑会晤的建议,但特朗普政府随后拒绝了这一建议。而白宫新闻秘书桑德斯(Sarah Sanders)2月13日表示,中美要达成协议结束贸易战,需要特朗普和习近平坐下来,面对面举行会谈,因为他们是仅有的两位能够最终拍板的人。这或许说明习特会仍有实现的可能。
可以说,在贸易谈判走向终点之际,尽管西方媒体认识到中美达成例如政府对关键产业的补贴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问题仍需要解决,但多数对中美之间达成贸易协议表现出乐观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