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1000个关注咪蒙的好友的我,想跪求咪蒙们放过天下苍生(组图)
如同一些水平很烂的高中生
炮制的死妈死爹卖惨的高考作文一样
几乎每篇咪蒙系爆款文背后
都要“弄死”一个“我有一个朋友”
我看着着关注了咪蒙的1037位好友
自己瑟瑟发抖
昨天,微信好友在朋友圈po出了他们写的一篇文章,叫《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
说实话我没有细看,因为那时候我在回家的路上,又感冒了,看不进去这样大段大段的文字,但我能看出作者很难过。
——我能感同身受,因为我也经历过高中三年大学四年的同学&好朋友年纪轻轻就因病去世的事情,到现在看到和她的合影,和朋友聊天聊到她,还是会感叹唏嘘。
所以为了表示支持,我点了“好看”,把它推荐到了我的“看一看”里,我有5000个微信好友,之后这篇文章在我的“看一看”中刷屏,应该也有我的一份功劳。
那我现在为什么说它恶心呢?
因为它从开头:
从结尾:
都在摆明了告诉你“我这是真事,是真的纪录了我一个朋友的离去”。
然后你点开,会发现从标题到内容,就是大写的五个概念,“真实”,“状元”,“寒门”,“胃癌去世”,“理想主义”。
经常看微信的你想一想,过去这一年,我们已经被“寒门教育”,“状元”,“胃癌”刷屏过多少次了?光我记得的,就有《北大毕业生决定去送外卖》,《北大考生找不到工作》,《30岁年薪百万,胃癌晚期》等十几篇文章。
这些概念在公众号或者新闻界是可贵的,因为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实在现实世界中太少太少了,属于新闻中具有稀缺性的消息。
现在不但寒门状元越来越少,有理想主义并且在24岁这年就胃癌去世的年轻人本来就少之又少,乃至于我以前去北京协和医院看病,医生哈哈大笑说“别信那些媒体的,25岁以前得癌症去世的,我看了一辈子病了,也一例都没碰到”。
把这些概念集合在一起,很容易塑造出一个有才能,有理想,却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最后英年早逝,让人惋惜的形象,又因为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就是那个被世界束缚,放不开手脚的孩子,所以很容易让人唏嘘,有共鸣。
但前提是,这是一件真实的事情——因为它稀缺,所以可贵。
如果这是编造的,那各种网剧,小说里,别说去世的高考状元了,重生的高考状元,统治世界的16岁高中生,去异世界猎艳的帅气兵王都有,根本没啥特别的。
而这文章,我后来仔细查了下,发现漏洞实在有点多。
漏洞1
文章作者称他们是2013年高考的。
还说去世的“寒门状元”,高中时很爱看《灵魂摆渡》。
但是这部电视剧,却是2014年上线的。
试问这是怎么做到的,难不成你们一起复读了一年?
漏洞2
文章称文中除了名字以外,全都是真的,那这个获得市理科状元又胃癌去世的考生应该是有据可查的。
首先我们从文章里可以看到,这位状元在一个有50万考生的省份高考。
2013年参加的高考:
查阅2013年高考各省份报名人数可以得知,50万考生左右的,只有河北,湖北,江苏,安徽,四川。
其中湖北省2013年理科状元才693分,肯定不是。
河北我查了11个市的高考状元,没一个对的上的。
唯一一个查不到分数的,是个女生。
2013年安徽的状元才675分,所以不会是安徽。
江苏就不说了,江苏满分480分,谁要在江苏能考到693分,莱布尼兹的棺材板就扣不住了。
剩下的我也都查了,四川2013年各市的状元如下:
不是四川。
在山东,693是前298名,而且我查了,也没查到这个分数的。
查了很多资料,最后就查到重庆市2013年高考理科状元,是693分,是个男生,还复读过一年。
但一来,这个成绩和“50万考生”对不上,也和“全省500名对不上”而且任何一个公开渠道,都查不到他去世了。
所以你说说,这是哪个市的状元?
漏洞3
这是文章为了强调其真实性,特意放出来的一张照片,其做成黑白,让人无法查出来源。
但就是有人查出这学校2011年还没建好,这里还是一片黄土。
这里主要是一些常识上的漏洞。
比如诺贝尔是没有数学奖的,不过数学家一般接受的都是经济学奖,没啥大问题。
比如这个对于一个已经“疏远”的人一般是不会知道的,我银行卡有多少钱,我爸妈都不知道...
本科毕业两年的阿里P7不说没有,但绝对是有据可查的凤毛麟角。
毕竟阿里P7是值得被替这样问题的一个岗位。
投行大佬一般不管VC和PE的事情,而且聊天的时候也不会一口一个"VC",一口一个"PE",就像一个著名医生不会一口一个“外科”,一口一个“内科”一样。
还有很多很多细节,仔细推敲后,让人很难相信这是真事,作者真的有一位做状元的好朋友胃癌去世了。
——但如果这是假事,那这文章就太坏太恶心了。
杜撰出一个去世的“多年老友”,然后用这个口吻引爆流量,然后借机会把金融行业,互联网行业都批判一通。
VC和PE投资是为了睡姑娘的,好像工作量非常不饱和。
BD就是喝酒陪笑就可以了,丝毫没有技术水平。
作者觉得做金融丑恶,没有价值,就是赚钱,但其实写公众号又比金融好到哪去呢?
至少金融盘活了整个中国的市场经济,而大多数公众号,只是在一次又一次制造矛盾和对立面中,收割流量而已。
孰优孰劣,我反正投金融一票。
以前,调查媒体还火的时候,出一篇内容是很难的。
比如《人间世》的编导秦博,是上海电视台的一名记者,他们团队曾在屠宰场里被涉黑团体拿刀追赶,“那是我人生最疯狂的一次五百米冲刺,那种拼尽全力的冲刺,发自肺腑的奔跑,让我知道,这才是逃命。”秦博回忆道。
还有一次,几个涉黑人员拿着砖头、长棍来砸他们的车子,吓的司机连车都发动不起来。
还有的时候,冒着很大风险获取信息,对比几方信源,字斟句酌写下报道后,因为报道涉及深水领域,反而给记者带来很大麻烦。
比如2010年3月,山西疫苗事件经《中国经济时报》报道后轰动全国,但5月,该报社社长,总编辑包月阳被免职,深入山西进行调查的该报首席记者王克勤,连同他领导的部门整体被解散,部门人员待岗。
这些严肃调查记者,有时候一个月能出一篇长文就不错了,在发文前,还要保证一切都是真实的,是严肃的。
但现在,一个优秀的新媒体写手,每天都能写出一篇文章,遇到搞不清楚的数据就编,遇到不够有爆点的地方就模糊处理,文章太平没啥好写的就造谣,然后还会嘲笑传统媒体写不出这样刷屏的文章。
写不出,当然写不出。
比如在收到15亿光年外的FRB之后,人民日报这样的官媒会采访业内大咖,给出比较专业的意见。
没办法刷屏的自媒体会说许多事实,最后加一句“不排除是外星人的可能”。
但某些爆文公众号,就一定要这么说:
还有滴滴悲剧发生后,某公众号用臆想脑补出当时奸杀的情景,会引起大家不适,就不放截图了。
还有杭州捕杀流浪狗事件中,某公众号把保安说成是城管,把外地说成是杭州,把舟山说成是余杭,把日本人说成是中国人,反正就是去百度上随便搜了几张捕狗的图,就硬说是杭州的事情。
刷爆朋友圈。
除了臆想内容造谣之外,做自媒体还需要会装傻。
曾经有一位剑桥的博士朋友,要去某著名公众号工作,写了一些稿子之后,著名公众号主笔对他说。
“你的东西太严谨太理性了,看了不会让人有心潮澎湃的感觉。”
“你得煽情,你得呼吁,你得得出一些惊世骇俗的结论,否则没人爱看的。”
刘强东出事后,某公众号第一时间写了篇《刘强东事件:世道变坏,是从小人狂欢开始的》,说刘强东捐过钱,发过声,所以我们不应该质疑他的公众号。
你说这公众号知不知道刘强东捐钱和他那会儿涉嫌性侵毫无逻辑关系?
我想应该是知道的,但他必须装傻,才能做出这样的呼吁:
权健事情发生后,某公众号采访了一位老人,说他买保健酒其实也不是相信保健品,只是因为这样就可以光明正大的喝酒了。
你说这公众号知不知道这可能只是这位老人的个例,不能当作普遍的情况?
我想他也应该是知道的,但他必须装傻,才能得出“老人都是自愿被骗的”的结论。
当时范冰冰出事后,李晨没有发声。
关于这件事可以有很多猜测,比如这件事在内部解决啊,比如这是两人商量后的结果啊,比如觉得发声也没有用反而会更糟啊。
但就是有人,得出李晨是在逃避责任,要很快分手的结论。
你说作者他明不明白这只是他的揣测,这样说是没有根据的,况且这是别人生活中的私事?
我想他也是明白的,但这样他就没办法得出这样的结论了:
还有一名学生在和心理医生聊了之后,被关进了精神病院,所以某公众号得出结论“心理医生都不是什么好人”;一家幼儿园可能有问题,所以我国所有幼儿园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类似这样的结论,广泛存在于2018年刷屏的各种公众号“爆文”里,也是现在各公众号写手正在做的事情。
贩卖焦虑,脸谱化主角,下结论,搞对立面。
我不说这是错误,因为这根本不是错误,反而正是如何做好一个公众号的秘诀。
把个案当普遍。
把可能当必然。
在毫无关系的事情中间加上若有若无的联系。
必要的时候可以造谣,添油加醋,春秋笔法。
很恶心。
其实我们不说生活的有多好,其实真的没那么坏,但是一些自媒体就是会编出很多很坏的事情来,让我们焦虑,烦躁,必须要转发才能抒发心中的难受。
这不是什么好事,只会让我们的社会越来越浮躁。
前几天,看到某著名造谣抄袭公众号,说自己要“为苍生写作”。
我替苍生求求他。
“请您放过我们吧。”
最后我又翻看了一下自己的微信,竟然有1000多微信好友关注了咪蒙,我不由得背后一阵发凉。
我真的想给咪蒙们跪了,求求他们放过我的好友。
放过天下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