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色列过得最惨的人,原来已经是这个样子(组图)
众多周知,1948年以色列建立后,阿拉伯世界就与之呈水火之势。尤其是原先居住在此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之间的矛盾最为实际,几乎无法调和。
从此绵绵无绝期...
其实当今800多万的以色列人口中,有20%是阿拉伯人,由于生活所迫寄人篱下,普遍受到歧视和不平等的待遇,其中又以巴勒斯坦人为甚。很多人虽然已经生活在以色列多年,每次回家却还要受到以色列宪兵的监视和各种出行限制。
巴勒斯坦人的生存空间遭到极大压缩
以色列何以全方位将巴勒斯坦人变为二等公民?很多巴勒斯坦人又为何仍然忍受折磨呆在以色列呢?
政治经济上诸多限制
在以色列,犹太人有一种普遍共识,那就是这个国家是犹太民族的财产,其他民族只是本民族的附庸。这也和犹太人的宗教观念和历史记忆有关。
但即使追溯到很远
犹太人也还是后来者
(虽然也可以说自己是走了之后又回来)
在宗教上,对他们来说,以色列是上帝赐予犹太人的应许之地。神都发话了,凡间不应当有反对的声音。
眼神很坚定,态度很坚决
在历史上,很多以色列犹太人认为,以色列国家是本民族通过血腥漫长的战争才建立的,而巴勒斯坦人一直给犹太人捣乱,不应当享有国家繁荣的红利,而且他们在经济领域的强大必然会增强对抗犹太人的能力,因此必须要限制以色列巴勒斯坦人的经济发展空间。
以色列确实是多次把阿拉伯邻居打得无还手之力
虽然之后又将大部分占到的土地都退了出来
但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实际上还是以军的势力范围
因此虽然立足为民主国家的以色列不能完全无视其他种族的诉求,给予了巴勒斯坦人一定的民主权利,但政府对巴勒斯坦人参与政治还是进行了种种限制。比如1985年政府就颁布法律限制巴勒斯坦人竞选议会的重要职位,这大大减少了巴勒斯坦人参与政治的机会。
利库德集团在以色列议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数量最多的那个蓝色)
另外国家层面还限制巴勒斯坦人组织政党、不允许阿拉伯语内容攻击内阁,还对为巴勒斯坦人代言的政党成员进行调查和人身攻击。议会中通过的议案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关于如何防止巴勒斯坦人参与恐怖活动的。
早期来到这块土地的犹太难民
还会遭到英政府的欺压
如今的角色、行为、正义的立场则完全转变了
这直接导致巴勒斯坦人无法在政治上表达本民族的正当权利,也造成巴勒斯坦人政治参与度非常低。以色列空有一个民主国家的建制外壳,却实则没有让民主普惠到所有国民,阿拉伯人往往投国无门。
以色列的国徽
是否能照耀到国内的巴勒斯坦人?
政治上的压制必须要配合经济上的架空。
以色列国家在市政建设、基础设施投资方面,犹太村镇总是享有优先权,而巴勒斯坦人的土地多被政府没收或转让。
多年来,政府以各种理由不断没收以色列巴勒斯坦人占有的土地,再加上阿拉伯人出生率较高的特点,导致他们中的很多人无地可住,只能栖息在城市边缘的棚户区中。由于得不到政府的优惠政策,他们的企业多为贸易、商业、手工业和交通类的小企业,而且严重缺乏独立性,上下游都要看犹太企业的脸色行事。
即使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共有”的巴勒斯坦
以色列定居点也呈扩张之势
(下图中紫色)
东耶路撒冷恐怕终将“以色列化”
(来自维基-Israeli West Bank barrier)
很多巴勒斯坦人从事的工作只能是一些关于建筑、服务等犹太人不愿干的“低级行业”。以雅法附近的一座巴勒斯坦人的服装厂为例,该厂主要依靠犹太人的纺织技术和设计方案运行,巴勒斯坦人只被允许进行粗加工,收入自然不如犹太老板们,经济普遍不宽裕。
外面的巴勒斯坦人翻墙进来打工也是很艰难的
早在2002年就有以色列的官方统计数字显示,一半以上的该群体学生都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以色列最穷社区有七成以上都是巴勒斯坦人的城镇。
文化上排斥、生活上歧视
政治经济上诸多限制的大背景下,作为以色列公民的巴勒斯坦人要想保持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生活更是难上加难。
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之后,被迫留在以色列的巴勒斯坦人就发现自己与本民族文化完全割裂了。
教堂与清真寺
未必就不能在一起
在以色列政府倡导下,犹太主流文化一直在试图同化巴勒斯坦人。大多数以色列犹太人希望保持希伯来文化和语言的优势地位,少数犹太人甚至反对国家在广播、电视中播放阿拉伯语节目。以色列的许多节日也都具有犹太背景,如安息日、逾越节、哈努卡等,犹太文化在诸多节日的庆祝中不断得到发展,而阿拉伯文化却无法得到体现。
不过不得不说
历史上,伊斯兰教也是后来者,也同化前者
而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
在基因上可能与犹太人有很大的亲近性
(可见文化的差异是多么关键)
另外,为了增强以色列的犹太特性,政府还通过设立基金、奖学金等方式不断宣传犹太文化,而对阿拉伯文化的关注则非常少。比如在巴勒斯坦人的学校中,根据以色列政府要求,巴勒斯坦学生必须学习犹太人的历史、文化,而犹太学生则对巴勒斯坦人的文化、历史了解甚少。
学校对巴勒斯坦学生有关阿拉伯的教育仅仅包括阿拉伯语、阿拉伯文化和穆斯林历史,完全没有提到当代巴勒斯坦等方面的课程。少儿教育是意识形态管理的急先锋,通过这样的历史课程,可以让巴勒斯坦学生以为奥斯曼帝国就是他们的历史终结,避免成年后生出复国的异心。
巴勒斯坦是什么
似乎可以不存在?
如果他们想要在以色列国家混得好,就必须完全适应犹太文化评价体系。注册入学考试和进入大学学习都要以希伯来语的成绩高低来决定,找工作也要根据求职者掌握希伯来文学、犹太历史的程度而定。
虽然
对于以色列人来说,只有犹太文化才是真正有用的文化,学生学习阿拉伯文化的动力自然大大削弱。作为庞大组成部分的巴勒斯坦文化在以色列终将后继无人。
另外,以色列政府还拒绝该群体服兵役,这其实有双重的意义:政治意义上,不得服兵役的公民失去了作为公民的资格;功利意义上,在强敌环伺的以色列,服役经历与就业、上学等一系列优惠政策联系在一起,巴勒斯坦人不得服兵役也就不得享受优惠,全被犹太年轻人占了便宜。
与成就感、认同感相绑定的军旅经历
巴勒斯坦人看得到摸不到
限制服兵役的下一个环节是禁枪令。
为了迎接随时可能爆发的战争或邻国的挑衅,很多犹太人上街都可以携带武器。但以色列巴勒斯坦人却很难获准携带武器,因为他们往往被怀疑会在关键时刻通敌,携带武器之后更是增加了危险性。
对面就是叙利亚人
同为“阿拉伯人”,以色列会让巴勒斯坦人顶上去?
(以色列在戈兰高地推进的定居点)
以色列政府为了保持犹太民族的特性,甚至在有些时期阻止犹太人与阿拉伯人联姻。以色列媒体也很少关注巴勒斯坦人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仿佛歧视巴勒斯坦人对犹太人来说是题中应有之义。各种有意无意的歧视和忽视,不断固化着巴勒斯坦人的弱势地位。
虽然这样的例子并不是没有
但会让“有些人”不开心的
总而言之,以色列是一个先进的民主国家,但这份民主只属于犹太人。以色列巴勒斯坦人的社会处境处处体现着犹太民主的局限性。
呆在这里够满足也够伤痛
不过对于巴勒斯坦人来说,以色列尽管是一块伤心地,却令他们难以割舍。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回到巴勒斯坦人控制的地区生活实在是没有奔头。
在以色列的巴勒斯坦人尚且可以打工
而巴勒斯坦的加沙地区则更像一个巨大的难民营
三百万人拥挤在这块贫瘠的海岸土地上
加沙与旁边以色列的边界清晰可见
边界两边的差异也清晰可见
客观地讲,经过70年的发展,相比生活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朝不保夕的阿拉伯人,以色列巴勒斯坦公民的社会生活环境还是比较安定的。即使在政治和经济上保守打压,但他们还能分享到以色列发展的红利,生活水平也能相对高一些。
甚至竖起了高墙
以籍的巴勒斯坦人受教育程度比同胞们高,儿童能享受免费的义务教育;他们的人均寿命也要超过周边的阿拉伯国家,晚年积蓄和幸福程度也更高。以至于以色列官方媒体宣称,境内的阿拉伯公民是整个中东地区最富裕和享受民主权利最多的阿拉伯人。
墙外比墙内,境遇可能更糟
这一口号有夸张的成分,但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生活境遇的相对改善,却无法掩盖以色列巴勒斯坦人内心难以名状的伤痛。
由于他们是以色列公民,拿的是以色列护照,所以不能到其他阿拉伯国家去。身为穆斯林,却不能到圣地麦加去朝觐,无法探视自己在邻国的同胞,即使出国也会被认为是间谍,这是相当悲哀的事情。
在伊斯兰-阿拉伯“兄弟”的包围之下
以色列巴勒斯坦人的国籍、宗教认同、民族认同
要想完全重合是很难的
另外,以色列巴勒斯坦人对自身所属的国家定位也充满迷茫。
一方面,他们与一墙之隔的巴勒斯坦人有同教、同根的同胞情谊,再加上犹太主流社会对他们的排斥和诸多限制,许多以籍巴勒斯坦人仍把自己看作巴勒斯坦人的一员。
但另一方面他们生活水平确实比邻居们更高,也越来越依赖发达的以色列社会。
矛盾的心理折射到他们对巴以和平的政治立场上,就是一种摇摆不定的状态。出于同胞情谊,他们十分希望巴勒斯坦能取得更多领土、尊重和权利;但出于经济上的考虑,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又不愿意以色列国家遭到削弱,从而降低他们目前的生活质量。
联合国纪念巴勒斯坦人奋斗的邮票
真是处境尴尬的以色列巴勒斯坦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