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所一流大学拒收中国学生 留学生素质差成焦虑根源(组图)
一篇名为《8所国际一流大学联合宣布:不再招收中国学生》的文章于11月22日在中文互联网流传并引发热议。 文中指出,布里斯托大学(University of Bristol)、杜伦大学(University of Durham)、利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Leeds)、曼彻斯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伦敦玛丽女王大学(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谢菲尔德大学(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诺丁汉大学(University of Nottingham)8所英国大学联合发布信息,表示2019年起不再接受部分中国学生的申请。
该文一一列举了8所高校的申请门槛。布里斯托大学:学校的经济金融管理学院申请不接受来自安徽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福州大学等24所中国大学学生;诺丁汉大学:全面上调来自中国“985工程”和“211工程”大学的学生,进入该校商学院的分数,均分要求80%以上;伦敦玛丽女王大学不接受所有非中国“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学生。
“海归”留学生回流中国也有困境,比如在找工作方面,他们会遭遇求职“瓶颈”(图源:VCG)
“985工程”和“211工程”涉及中国百余所重点大学,是大部分中国人梦寐以求的学习目标。英国大学提高对这些重点大学学生的要求,被部分读者认为是“看不起”中国大学。不过,该文并未给出信息源,中国民众在讨论事件时也质疑其真实性。
英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官方微信公众号“英国教育观察Study UK”随即对此作出回应,称该文章“内容为有误导性信息可能,英国对于其高等院校接收的国际学生数量不设限制。关于院校及课程的具体招生标准,建议有意愿送往英国学习的机构可通过查询院校官方网站的方式或与院校直接取得联系,获取详细信息”。
中国留学生素质成焦点
英国在今年取代了美国,被《美国新闻和世界报导》(US News)评为“全球教育最佳国家”。不过,据最新数据显示,中国赴英求学的留学生数量趋于稳定,并未出现大幅增长的情况。“8所国际一流大学拒收中国学生”本不应成为热点话题,但基于中国人对教育话题的高度敏感,这则“假新闻”依然伤透了部分家长的心。
有分析文章称,海外一流大学拒收中国学术并不是什么“新闻”。“随着出国留学人员的增多,留学不再只是精英的特权,而呈现出一种平民化的趋势,留学生的平均素质也在下降”。
2010年一名中国留学生在英国替考被判刑6个月。该生在华威大学持另一名学生的准考证和护照,代其参加英文考试。后被监考人员发现他包内的证件与考试用的护照完全不符,校方当即报警,该生随即被逮捕。警方讯问后得知,他是从当地一家华人留学中介所得到替人代考的工作。每通过一个考试,可获得400英镑(1英镑约合1.2873美元)的报酬。最终,经过法庭审判,该生被以“蓄意持有假证件”的罪名判处监禁6个月。
一些留学生并不把说谎、欺骗、作假等行为同违法犯罪问题联系到一起,但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很严重的问题。留学生没有意识到国内与国外法律不同、处罚力度也不同。“国内与国外法律规则的不一致,导致留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不了解。有一些在我国不构成犯罪的行为,在国外却构成了犯罪”。上海普若律师事务所律师、涉外事务负责人杨寻说。
“国外月亮并非特别圆”
中国人重视教育,愿意为教育投入,甚至到了不惜成本的地步。不少家长被中国留学中介发布的信息左右。每年发布的《世界大学排行榜》成为了不少人心中的“留学信仰”。这些家长为求孩子有个“美好未来”,也不顾孩子的个人感受,执意要把下一代送出国。殊不知,国外的月亮也并非特别圆。
早在今年初,英国发生多年来最严重的大学罢工。根据英国大学和学院工会(University and College Union, UCU)统计,当时包括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爱丁堡大学在内的64所院校将参与了行动,该罢工波及超过100万名学生。 对于这些大学的学生来说,为期10周左右的春季学期将有约三分之一的课程受到影响。
中国留学生曾为此发起维权行动,要求学校按罢工日退还学费——这可能是中国留学生第一次集体参与当地的政治议题。
有人甚至在其微信公众号里发表文章,题目用了胡适、蒋梦麟纪念五四运动一周年的文章中的一句:“荒唐的中年老年人闹下了乱子,却要未成年的学生抛弃学业,荒废光阴,来干涉纠正,这是天下最不经济的事。”
该事件证明,中国人对英国教育之“先进”可能有误解。这是一个中等规模,一般富裕的国家,大多数学校都很平庸,但正如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2013年指出的:“剑桥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获得的诺贝尔奖超过美国、英国、德国和法国以外的任何国家。” 不过,不同寻常的优势往往不会持久。
早在英国脱欧前,英国的大学就开始失去吸引力:高校平均薪资从2010学年就开始下降,目前为4.0449万英镑。英国脱欧后,英国的大学将很难继续从欧洲引进优秀师资、学生和资金。有消息称,牛津和剑桥依然会维持世界一流水准,但可能会走出英国,派人手到欧洲大陆设点,以继续吸引欧洲的资金,可能还有教职人员和学生。
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专栏作家西蒙•库柏(Simon Cooper)建议,中国的年轻人除了英美之外的地区其实还有更好的选择。“中国大学的科学研究水平正在不断上升,另外澳大利亚可能已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国际学生目的地,而加拿大也正在突飞猛进……英国脱欧后,荷兰将拥有欧盟规模最大的英语大学系统”。
库柏说:“美国和英国在这些方面正逐渐丧失主导地位。我们正进入一个多极化的知识世界。” 而对于中国来说,最优秀的学生仍然更愿意选择就读国内的顶尖大学。
一方面是他们的成绩足以进入到国内顶尖大学,预期清晰,而如果选择申请英美大学,由于申请机制不一,美国顶尖大学还要求有竞赛、活动、文书等,导致中国最优秀的学生申请未必更具优势;二是留学支出费用不菲,和就读国内名校费用差异巨大,也导致一大批学生不愿意出国留学;三是随着留学的普及,学生学成归国后的含金量在下降,这点跟中国在1999年大学扩招后导致大学生就业竞争加剧是一样的道理。
事实上,英美名校本科段通过这种途径吸纳走的中国优秀学生数量极少,也谈不上和中国名校有什么竞争关系。所谓“8所国际一流大学拒收中国学生”,不过是中国人对教育惯性焦虑产生的恐慌情绪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