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都什么年代了,韩国竟还这样看中国人?!(组图)
韩国媒体又“辱华”了?
7日,韩国主流媒体韩联社的一篇报道被中国网友“盯上了”。
在这篇名为《韩国火鸡面成中国海淘族最爱韩食》的报道中,一张配图引发争议。
配图显示,一位戴着圆顶瓜棱帽、留着长辫子、身着马褂、脚穿布鞋的人在推着满载各种化妆品等商品的购物车行走。
韩联社报道配图
而为了表明身份,韩媒还给购物车贴上了韩国国旗,而推车人的帽子上则写有一个“中”字。
在图片背景中,大大的中韩两国国旗分列两旁,下方则是一个个网购页面。
一篇面向中国市场的报道中,却出现了与当今中国人形象严重不符的配图——信息在网上传开后,很快因内容暗含的偏见而让中国网友感到不适,进而引发愤怒和声讨。
“中国几千年历史,告别清朝一百多年,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没想到在韩国媒体眼里,仍逃不脱一根辫子的形象,真是可悲!”有网友在微博上如此悲愤地写道。
韩媒涉嫌“辱华”,这样的事已不是第一次发生
随着“双11”临近,中国消费者的购物热情逐步升高,众商家更是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
韩国厂商当然不愿错失良机,纷纷对韩货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情况进行调查统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韩联社出炉了这篇引发争议的报道。
报道称,根据韩国农水产食品流通公社7日发布的报告,韩国多种食品在中国各大海淘网购平台上广受欢迎,跻身榜单前列。
“韩国厂商应通过系统的调研更深刻地了解中国市场,制定更有效的经营策略。”报告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但就是这么一条原本致力于“讨好”中国市场的消息,却因一张令人不适的配图引发轩然大波。
“我就纳了闷了,韩国媒体对中国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恶意?”微博上一位有500多万粉丝的用户如此质问道。
他表示,中国不仅没有欺负韩国,而且中国游客和追星族等还为韩国经济贡献很多,那么,“为什么韩国要一次次伤害侮辱中国呢?”
而“一次次”这个词也在提醒读者,其实就在上个月,韩国一档综艺节目刚刚因为涉嫌辱华引发风波。
10月5日,韩国娱乐公司YG与美国奈飞公司(Netflix)联手打造的情景喜剧《YG战资》上映,片中出现了多处辱华剧情。
例如,片中使用的中国地图残缺,大部分领土缺失,而节目主角把去中国称为“崇高的牺牲”。
不仅如此,节目中还出现了两位清朝人打扮的所谓“私人保镖”,他们在被捕后用中文说:“我是猪。”
《YG战资》节目截图
该片上映后,在中国引发激烈反应。
在舆论压力下,YG社长梁铉锡在社交媒体上公开道歉。
YG社长道歉声明截图
但中国网友对这份敷衍的、写在备忘录上的简短道歉并不买账,指出其不应仅向中国的粉丝道歉,而应该向全体中国人道歉。
更为过分的是,事发一个月后,网友们并没有等来更为正式的道歉,反而发现,梁铉锡甚至已经把之前那份道歉悄悄删掉了。
辱华节目源于外媒对华刻板印象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YG方面从肆意辱华到撤回道歉等一系列冒犯行为,韩国网友选择和愤怒的中国网友们站在了一起。
在韩媒相关报道下,绝大部分韩国网友表示了“愤怒”,评论中也充满了对节目制作组的不满。
正如韩国网友所说,如果可以做到换位思考,很多节目中的辱华情节也许本可以被避免,但问题在于:当某种刻板印象已经形成并根深蒂固,换位思考恐怕会变得非常困难。
事实上,至今仍对华抱持刻板印象的,并非只有韩国的媒体。
读者应该还记得,就在一个多月前,瑞典电视台“瑞典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罗恩达尔发表了恶毒侮辱攻击中国和中国人的言论。
而该节目配合播发的一段视频更是令人咋舌:
在一张写有“禁止大便”的告示牌上,画有一个正在蹲着大便的小人,这个人同时端着碗在用筷子吃饭,而他的头上,戴了一顶斗笠。
“瑞典新闻”节目截图
耐人寻味的是,在多起辱华事件中,“斗笠”都成为了具有象征性的元素。
去年9月,加拿大安大略省一家公司开发的一款名为“肮脏的中餐馆”的游戏中,餐馆老板的“人设”贪婪且邪恶,而餐馆服务生则头戴斗笠。
游戏截图
随后中国驻多伦多总领馆发出强烈谴责,要求该公司立即停止开发、出售并从网上移除该游戏,公开正式道歉。安大略省省长韦恩也发表声明称,安大略不容种族歧视,这款游戏不代表当地市民的价值观。
而小锐也查阅发现,近年来发生的多起辱华事件中,除了斗笠,“辫子”和“眯眯眼”也都是常见元素。
例如在西班牙电视五台曾于2013年至2014年间多次播放的辱华节目中,这些元素都被进行了夸张处理。在中国驻西班牙大使馆提出交涉后,西班牙电视五台的母公司对此进行了道歉。
“我们能够主动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每当外媒因播出辱华节目而被谴责时,他们的辩解中总是会出现类似于“你不理解我”的论调。
西班牙电视五台母公司在道歉时解释称:“剧中人物的观点不代表我们的编辑原则,恰恰相反,我们是希望通过小丑化这一人物来批评某种思想。”
加拿大“肮脏的中餐馆”游戏的开发者也曾在网上发表声明称,游戏内容以讽刺和喜剧为主,并未刻意影射中国文化。
游戏开发者声明截图
而不久前的瑞典电视台更是“反咬一口”,称中国人不懂瑞典语言,也不懂“瑞典式幽默”。
然而,极力诡辩的话术也好,冠冕堂皇的“文化差异”也罢,都无法掩盖这样一个事实:这个世界充满着傲慢与偏见,随着时间的行进,有些会渐渐消失,但另外一些,或许会愈加强大而顽固。
在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看来,随着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正受到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在此过程中,有些外媒描述中国的方式可能会引起国人不适,这一点或无法避免。
而另外一方面,这样的事实也在提醒着我们,面对文明世界中仍愚昧、丑陋的那部分,除了无谓的愤怒,我们能做的也许还有更多……
“目前我国在信息和文化领域对国外的影响力,与经济和政治领域的影响力还不成正比。这就需要国家在对外传播方面改进方法,寻求“软着陆”的话语表达空间。作为一个大国,把自己做好做强的同时,也要让中国声音更好地传播并影响国际社会。”喻国明告诉小锐。
与此同时,喻国明认为,面对由文化偏见或交往不够而产生的刻板成见,以及由此导致的低层次的丑化,中国人也需要逐步培育大国心态,“没有必要过度不爽”。
“我们能够主动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通过改变我们自己,才能影响和改变别人对我们的印象和态度。”喻国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