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华裔少女拿哈佛、耶鲁等8所藤校offer,竟然靠哭?!(组图)
哈佛、耶鲁、斯坦福……这些藤校的名字往往都是天边的云,每每都只能在各种新闻报道里听到,至于去念书…对小编来说,可能下辈子都不可能。
然而,据英国BBC中文网报道,一个17岁的华裔女孩,却幸运地被8所美国常春藤院校录取!!原因竟然是跟学校哭诉自己学英语的痛苦历程。
这个妹子叫萧靖彤,爸爸是台湾人,妈妈是马来西亚人,在她5岁的时候才去移民去美国,所以英语对她来说并不是母语。
小时候,她和妈妈因为发音不标准,经常被人嘲笑,就连去超市买东西,都会被白人老太太鄙视英语太烂,比如snack和snake分不清。
而自己又是亚洲人的长相,就更容易被欺负了,学校里总有人以取笑她为乐趣。
不被美国人接受,又找不自己亚洲文化的归属感,因为英语不好而被歧视的痛苦让萧靖彤内心十分煎熬。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她和妈妈一起苦练英语,不仅在学校的活动中为无家可归者、难民和弱势群体发声,还在地铁里勇敢回击那些嘲笑亚裔老人的声音,因为她对于这些老人的经历太能感同身受了。
现在,萧靖彤早已练得一口地道的美语,还担任过中学的记者,但她仍然怀念家人间那些不地道的英语对话,在她看来,那是家人在用自己的语言搭建属于他们独特的家庭温暖。
在申请材料里,她把自己这段成长经历放了进去,感情真挚的“哭诉”自己如何从被歧视到练就一口流利的英语,这个故事很快引起很多亚裔、甚至其他英语非母语人的共鸣。
这样的故事也打动了名校招生官,材料递交后,美国的8所藤校全都给她寄来Offer。
这可是全部的藤校啊!!!
当然除了讲述自己的真情实感,把自己的吃货性质赤裸裸的暴露出来,也不失为一条通往名校的途径。
在福建有这么一位小哥,因为酷爱吃泡面,吃来了一张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Offer。
原来,这个小哥从小爱吃泡面,有一次在新加坡吃了一袋那里的泡面后,竟然有了“整个世界观都被颠覆”的顿悟,从此“立志”,要吃遍全世界的泡面!
哎嘛,好好奇小哥当时吃的啥泡面,还能有这么神奇的功效。
对于这个小目标,小哥说到做到,真的去尝遍各国泡面,还把这段吃货经历写进了申请材料里。
然后,offer来了,来看看名校的录取通知书,都写了什么:
The counselors recommended that you be admitted in part after reading about your enthusiasm for Ramen noodles. The committee and I are confident you will both stand out and grow stronger as part of the Rochester family.
罗切斯特大学的招生委员会认为,你这个小伙子很有前途啊!你对泡面的这种执着打动了我们,相信来我们学校后你一定会成长得更加出色和强大的。
好吧,这个评价,服!
那啥,我也爱吃泡面,要不考虑一下我呗?
美国吃货也不甘示弱,你爱吃泡面,我爱吃披萨。美国一个名叫Carolina的妹子,也有着类似的经历。
耶鲁大学当年的essay题目是:Write about what you love to do(写出你爱做的事情)。
妹子表示,看到这个题目,内心第一反应就是吃Papa Johns的披萨。只要听到送披萨的外卖员敲门的声音,就开心的不要不要的,果然是个资深吃货。
这篇真情实感的吃货文在耶鲁招生官那里得到了共鸣。在offer发放之前就特地联系了Carolina:
作为一个爱吃披萨的招生官,非常想跟Carolina做朋友,这篇披萨文让自己笑的停不下来,太有共鸣了,共鸣到看完之后,立马点了一份披萨给自己。
嗯,这个耶鲁的招生官也是可爱了。
当然,这个妹子也够可爱了。被录取后,她开心地发了条状态,要跟披萨店分享这个好消息:
我想让Papa Johns知道,我因为了写了一篇文章表明我对他们店披萨的喜爱,然后就被耶鲁大学录取了!
妹子要不考虑下去给Papa Johns的披萨做代言人吧,推出一款“状元披萨”,广告词都给你想好了:
爱上Papa Johns ,耶鲁不是梦!
衣食不分家,有靠“吃”上名校的,当然也有靠“穿”上名校的。
这个被哈佛录取的小姐姐的录取文书,可以说更厉害了,她的文书主题是:内衣。
她在文书里由内衣谈到人生,妹子觉得从小到大,自己的内衣一批一批地更替,这让她想到人生就是在不断的舍弃,不断跟旧的事物告别。
给大家随意截取两段感受一下:
那些被扔掉的内衣,就像坠落在宇宙犄角旮旯里的星星一样,它们落满了灰尘,毫无生机,毫无光彩。
生命并不是单纯的线性运转,而是像一个圈,有着周而复始的循环:就拿自己心爱的星星来说,新的星星是从那些已经燃尽的星星灰烬里重生的,因此换个角度看,死亡所带来的黑暗其实也暗暗蕴含着生的光芒。
嗯,都发散到宇宙了,厉害厉害!
这能上哈佛的小姐姐,思想境界就是高啊,穿个bra都能升华到生命意义的高度,难怪人家能上名校。
下面这个小哥的文书就更厉害了,在申请斯坦福大学的时候,要求申请者回答这么一个问题:
What matters to you,and why?(什么对你来说很重要,为什么?)
都说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但是这个名叫Ziad的小哥认为,三遍怎么够!!!
那必须得说100遍啊,于是他把“Black lives matter”复制了100遍,交了上去。
然后,他被录取了……连他自己都吓到了。
而斯坦福的录取理由是:哎呀,你跟我们学校太合拍了。你这个100遍的文书特别真诚,我们都被你的热情感动到了!
不过,别看小哥这么任性,其实这个小哥早就是美国的小名人了。
小小年纪就被奥巴马接待过,奥巴马左边那个男生就是他。
美国大选期间,他担任过希拉里的助理。
还登上过TED演讲。
而且他还成立了一个商业咨询公司,专门为年轻人提供机会和企业家进行直接的交流。
也难怪人家有魄力交上那样一份特别的文书!
看完这些例子,只能说世界顶尖名校对文书的爱好还真是捉摸不透啊~~
不过,虽然这些录取经历听起来的确很奇葩,但是却反映了中外在教育观念上的巨大反差。
国内大学,评判一个学生是否够格录取的标准就是分数!只要有分数,其他都不重要。
而外国大学除了成绩之外,更注重的是每个学生独特的闪光点:
不管是对食物的热情,还是对人生的思考,或者为政治事件发声,只要是属于你的真实的独特的想法,就能成为打动招生官的闪光点。
对于中外这两种不同的录取模式,你更认同哪一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