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火山爆发完再去救灾”:北京决策层对中美矛盾的认知(组图)
美国副总统彭斯的讲话究竟对中国决策层有多大影响,外界无从得知。唯一能够确定的,是北京对于中美贸易战的态度,已经日渐清晰。 中美贸易战处在双方僵持不下的阶段,而同时美国对中国的强硬政策已经不限于在经济领域,而是在经贸关系、南海、台湾问题上的处处“围堵”。
中美矛盾从不同维度显现,贸易战的过程中,中共高层多次被外界质疑误判了形势,错估了美国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在贸易战上的决心。当美国副总统彭斯(Mike Pence)用一番演讲把美国遏制中国的政策逻辑全面展开之后 ,外界更在望向中共高层,试图理解中国的态度。
第一层认知:中美结构性矛盾
中美之间的矛盾既不是特朗普所说的贸易逆差这么单纯,也不是一些美国鹰派所认为的纯粹意识形态的冲突。 中国高层对中美矛盾的结构性一直有清醒的认识。中美之间截然不同的政治和经济体制、文化历史、民族性格,刻画出两个文明之间的碰撞。
在美国的逻辑中,自身是“自由世界”的领袖,是国际规则的制定者,国际规范和准则的裁定人,民主制度的标杆和国际秩序的守护者。显然,正在崛起中的中国对这种态度是不能接受的,特别是对台湾和南海等领土主权问题,中国更不愿继续看到美国插手。在中美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第二大经济体的今天,美国感受到被赶超的压力,让这种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中国决策层深知中美贸易战以及其他表面冲突的背后,中美关系矛盾的实质,因此从没有把贸易摩擦看作独立事件来处理,因为单一问题上中国大可让步,但是结构性矛盾意味着中国在贸易战上的让步并不可能解决中美矛盾的核心问题。
第二层认知:矛盾爆发的节点已经到来 不以中国意志为转移
在中国高层看来,中美之间的矛盾积累早已开始,中国的改革开放之后,中美虽然成功建交,成为合作伙伴,但是矛盾的积累仍然在量变。中共前领导人邓小平曾说中美关系“好也好不到哪里去,坏也坏不到哪里去”,意思就是中美在矛盾中共存,“好”和“坏”之间的起伏就是矛盾积累和爆发的过程。
如今,美国已经威胁向中国所有商品加征关税,并且通过法律收紧对外资的审查,加强和台湾之间的往来,在美国总统的《国情咨文》、《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国防战略报告》三份重要文件,都已经明确把中国作为战略竞争对手,并且定位为“修正主义”力量,而彭斯的讲话则把这背后的逻辑更加清晰的阐明。
中国决策层十分清楚,中美之间的不断积累的矛盾在过去的30年时间里,多在贸易摩擦、人权问题、藏独和疆独问题上小范围的出现,而这些矛盾总会有集中爆发的一天,这只是时间节点早晚的问题,不可避免。
而这个时间节点现在已经到来。这并非是特朗普政府或他个人的决策原因,也不完全是美国长期存在的对华鹰派的影响,而是中美关系面临的历史节点,无论是贸易战还是在其他领域的冲突,终究会成为一场多维度的“持久战”,需要极强的耐力和定力来面对。
如果说在特朗普威胁贸易战之处中国还对这个节点没有定论,那么在《关于中美经贸摩擦的事实与中方立场》的白皮书发布之后,中国立场的第一个阐述就是“坚定维护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并且表示任何外部因素都不可能阻止中国发展壮大,就可知中国已经对中美矛盾的爆发有了清醒的认识。
第三层认知:让火山爆发完
美国当前对中国的不满和指责,可谓是火山喷发式的释放。从中国的资本、企业到留学和科研人员,再到中国军方高层都受到了美国制裁的威胁。 北京今天的态度,就是让“火山爆发”完,让中美之间所有矛盾暴露出来后,再去解决。
10月8日,美国国务卿蓬佩奥访华并未会见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或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停留3小时就匆匆离开,可见双方都知道,目前中美两国已经没有了谈判的基础。而蓬佩奥和中国外长王毅以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杨洁篪的会谈来看,中美双方似乎又都不愿关上对话的大门。
在中国决策层看来,当前中美矛盾的集中爆发虽然只是开始,但是美国最终的目的仍然是和中方谈判,获得中方最大程度的妥协。而中国所要做的,就是一方面按照自身的既定战略持续发展,加深改革开放;另一方面在适当反击的同时保持冷静和定力,静待谈判的时机。
中国外交部在回应中美关系的相关问题上一直强调,谈判的大门始终打开,但是谈判要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进行。换句话说,美国当前的愤怒和不满在中国不为所动的情况下,终将缓解,即使是火山喷发也有消退的一天。而彼时中美的谈判才能真正在相对平心静气的气氛下展开,在此之前中国并不会轻易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