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奉陪到底”到白皮书 北京贸易战叙事的转变(组图)
文明社会都会将自身参与的战争合法化,这一过程中它回答了"为什么我们要作战",以及"为什么我们要这样作战"等这样的问题,解答了这些疑惑,它才能建立自身行为的正当性与合理性,才能获得内部和外界的支持。 中美之间的贸易战是一种高烈度的冲突,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战争,因而也需要构建正义的"我方",以及非正义的"他方",从而占据道义的制高点。
作为发起贸易战的一方,美国将其行为合法化的准备要比中国充足得多,这种对比在贸易战刚开始时体现地尤为明显。美国这边摆出的是特别301调查报告,正文长达182页,报告有数据,有图表,有事实,有案例,论述严谨,逻辑清晰。中国意料不及,仓促应战,其外交部发言更像是在玩文字游戏,充满了像"歪曲事实"、"混淆视听"、"胡搅蛮缠"这样的苍白辩驳。
这样的对比使得北京在与华盛顿的话语权争夺中落了下风。一方面,北京没有很好地解释其社会各界对贸易战的疑虑,导致了后来的思想混乱。其民众即使相信中国占理,却困惑于缺乏证据。中国媒体界和学界更是先后陷入了"盲目自大"和"消极投降"的怪圈之中,舆论成了无头苍蝇,根本没起到导向作用。另一方面,也无益于北京在国际上寻求支持。欧盟、英国等对中国伸出的橄榄枝反应冷淡,也并没有达成任何实质协议。
意识到了这种话语困境,北京开始逐渐转变策略。从贸易战开始到现在白皮书的发布,北京对贸易战的合法化在笔者看来经历了三个叙事阶段。
第一个阶段,大致是从中国外交部回应"奉陪到底"直到其官媒喊话叫停"自大风"。这时,北京的话语更像是一种"应激反应",只是为回应而回应,是在意外之下战略准备不充足的体现,因而外交措辞略显激烈生硬。中国外交部发言中的"不惜一切代价"、"斗争到底"等词不仅缺乏回旋,另一方面激烈言辞也加强了外界的一种印象,即中国是贸易战中理亏的一方。
第二个阶段,是一边整顿非理性舆论的同时一边在为贸易战舆论降温。这时,北京只对白宫的具体举措做针对性回应,不再一味扩大其影响。北京这时开始意识到前期的回应并没有起到良好的效果,并开始着力清理社会上的嘈杂之音,稳定各界的心态。同时,北京也看到一味强硬并不能吓退美国,反而会使贸易战升级,而这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第三个阶段,是发布白皮书之后。经历三轮贸易战之后,北京已经对贸易战有了充分的理性认识,并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将"贸易战"降格为"贸易摩擦",跳出大国博弈的思维而只以贸易角度论述事实并让数据说话,着重列举美国的"虚伪"并以国际规则和普适价值循循善诱,这都是北京在话语上的明显转变。这样的转变是为了最大程度减弱贸易战对中国的影响,使其不会影响到北京的一系列宏大计划,是为贸易战做了长久的战略铺垫,准备沉心静气与美国耗下去。
三个阶段,不变的是对中国"受害者",美国"霸凌者"的定位,变的是方法论的不断进步,从"自说自话"到"懂得何时说话",再到"让事实自己说话",不管美国听不听的进去,这样的姿态总归是越来越成熟的。这说明北京已适应了贸易战,并在从中总结经验,这种能力是中国挺住贸易战所非常需要的,也是一个大国在应对复杂且变化多端的国际形势时的必需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