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洲的出租屋里,一间屋子里四种人生,94年华女:看到他们,便顿悟人生...(组图)
我在澳洲上学,这里的房客把公寓恰好租给了四个房客:一个黑皮肤,一个棕色皮肤,一个黄皮肤,一个白皮肤。
首先来讲故事的前半部分吧~
1994年,黄皮肤的我在杭州,跟随父亲和战士们住在军营。
同年,黑皮肤的房客亲身经历了卢旺达大屠杀,
棕皮肤的房客国家正在内战。
白皮肤的法国房客那年刚出生,但是四年之后他就已经在Haute-Savoie (著名滑雪胜地)开始第一次滑雪训练了。
当时我发了个朋友圈,大家的第一反应便是:人生来而不公平。
殖民主义让肤色有了高低之分,在后殖民时期里很多观点colorblind,也有说因为我们还在谈论颜色才导致更多不公平,种族是“社会构建的”socially constructed,不是生物上人种的差别。但也会粘带了我们各自的社会背景和际遇。
不仅仅是城乡之间的差距,生在战乱的废墟中千辛万苦地想要存活,含着银汤匙的已在高谈自由和民主了。
而我想说的故事后半部分是这样的~
喝着红酒和香槟长大的白人小伙读到了高中,现在在餐馆打工。
童年在自己的国家经历了无数次恐怖袭击和反恐,长大以后被世界贴上“恐怖分子”的穆斯林小伙是航空航天学硕士,现在是一名飞行员教练。
亚洲的我,家庭平凡,拿着全奖在海外读到了硕士。
而在大屠杀中幸免,和母亲逃难了几个国家,辗转到了加拿大的非洲小伙,在加拿大最负盛名的麦吉尔大学生物医药专业就读。
我们的起点那么不一样,但我们坐在了一张桌上,云淡风轻地谈起世界的不公平。
当时就觉得,知识是可以诉求到的唯一公平。
另一个故事是这样的:
我读书不多,腹中空空,掉书袋子的事就不拿出来现眼了。
不久前,老家和我一茬的一个发小奉子成婚了。
乡下这种事情好像总是一群一群来的,有人开了头,马上就会有下一个。
他们大都初中毕业便辍学打工,有些踏实能干的谋得了一技之长,就算是很不错的了。
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农村男性结婚大都很早,而且娶的也大都是一些早早不读书的女孩子。
而就此衍生出的一个道理便是,结婚是一茬一茬的,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你很可能25不结婚,一晃荡就30多了,而到了30你还是20多时候的那个样子,你就只能娶再婚的,或者干脆就打光棍了,尤其是在如今彩礼有些畸形的农村,很多人甚至面临着娶回来养不起的情况。
而我要说的,便是一些读了大学,或者考研的农村学子,在回了村里之后,对于这些陈规会多一些抗拒的想法和能力。
他们接受了更开明的思潮,见识了更多独立的人格,因此对抗起来会多一些底气。
我从来都觉得,读书最大的用处,是开阔人的视野,破除思维的固化,以及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能更加的有效却不激进。
这便是我所认为的读书相对广义用处,这无关你学的什么专业,多高的学历,而在于一种对新事物和小众却不危害旁人东西的包容,以及敢于坚持自己正确的选择,并做出行动。
也许词不达意,但却是我能想到我读了这么多年书,它带给我最大的益处。
故事讲完了~此刻的你有什么感悟呢?或许学习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它的确是可以改变你的事情。所以继续加油吧!你想去的地方,只有努力才能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