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警察暴力执法,还是游客无理撒泼?关于瑞典游客事件的争论还没完(组图)
有时候,事实真的不等于真相,真相也无法决定是非。
近日,瑞典警方施暴中国人的新闻,在中国引起轩然大波,事件的影响还在持续发酵之中……
一些中国人为瑞典警方开脱,认为曾姓中国游客和他的父母是咎由自取。
还有一些中国人认为瑞典警方是暴力执法,而且通过整个事件可以看到瑞典方面对中国人存在明显的歧视。
持两种观点的人们各执一词,选择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真相”。
瑞典的中国学生发声:瑞典警方施暴中国人非个案
王珊珊来自北京,目前就读于斯德哥尔摩大学(Stockholm University),主攻经济学(Economics)专业。
对于瑞典的印象,她这样描述:
两年前来瑞典学习,现在的我,能够阅读和理解瑞典语。我有正常的心理状况,因此,我所陈述的都是事实。瑞典警方施暴中国人绝对不是孤立事件,事实上,在瑞典社会,歧视中国人的现象非常严重。大多数瑞典人都不喜欢中国人,尽管他们根本不了解中国,也不会去中国。
她还列举了自己在生活遇到的一些经历:
如果一个中国人在餐馆里就餐,随便一个瑞典人,可能会好奇地问他“中国有可乐吗?”这样的问题。我的瑞典同学会问我,“你吃狗肉还是猫肉?”。
当我与同学讨论学术话题时,因为我有不同的意见,我的瑞典同学攻击我说,“你这个中国人,你太固执了,在你的国家,妇女的价值是零”。没有人抗议,每个人都是沉默的。
我从中国买了一些糖果,希望与我的同学分享,他们中的一些人不敢吃,因为他们认为吃了这些糖果可能会得肝炎。
在王珊珊看来作为中国人,在瑞典的负面经历实在太多,如果不是为了完成学业,她真的不想呆在这里。
高晓松谈对于瑞典的印象:在这里我觉得自己内心很丑陋
关于对瑞典,乃至北欧的印象,高晓松曾在《晓松奇谈·命运卷》中有描述,下面为部分摘录内容:
“到了北欧没几天,我居然都不太敢跟人说话了,因为我觉得自己的内心很丑陋,很粗鄙,我每天琢磨的都是如何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跟人钩心斗角,跟北欧人的境界实在是差太远了。”
“在很多人眼中,丹麦和瑞典两个国家仿佛就是天堂一般的存在,人间的各种血腥丶杀戮丶阴谋丶诡计和政治等,这两个国家都不太参与,每当提起丹麦和瑞典,我们脑中第一个跳出来的词好像就是‘幸福’。”
“在丹麦和瑞典待久了,我越来越觉得,这两个国家真的很有意思。这里的人不聊金钱,不聊地位,也不聊你读过什么名校。我曾经充满好奇地问当地人,为什么在你们这里没有美国那样的常春藤名校?他们告诉我,因为政府专门颁布了政策,不允许大学之间拉大差距,如果有大名校的存在,年轻人就要拼了命地争取进名校的名额,那就会导致他们从小没有时间去娱乐,没有时间去学画画和音乐,所以在丹麦和瑞典只有由国家或人民出资的公立大学,年轻人读大学是完全免费的。”
“在丹麦和瑞典这种国家,老百姓不工作每个月也有钱拿,而且跟上班拿的钱差不多。”
“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很骄傲的人,自认为天文丶地理丶人生无所不知,走到哪里都喜欢给人讲大道理,结果到了北欧没几天,我居然都不太敢跟人说话了,因为我觉得自己的内心很丑陋,很粗鄙,我每天琢磨的都是如何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跟人钩心斗角,跟北欧人的境界实在是差太远了。”
当事人曾先生:自己失去理智行为确实欠妥
之前《环球时报》对事件当事人曾先生的采访引起了很大争议,采访中曾先生解释了事件的过程。
按照曾先生的说法,他们到了酒店之后发现订酒店的时间出错了,在跟酒店前台协商之后允许他们在酒店大堂待到天亮。但是在过程中曾先生试图将一位同样没找到住处的中国女留学生带到大堂一起取暖,这似乎惹怒了酒店方面,才出现了他们一家三口被拖出的情况。
对于撒泼和喊叫,曾先生解释是当时自己看到父母被粗暴对待,已经失去了理智,事后也确实觉得自己行为欠妥。
《环球时报》总编胡锡进呼吁:国内团结是应对挑战之本
网友在看完《环球时报》的采访后,认为他们有带节奏的嫌疑。为此,《环球时报》总编胡锡进发微博进行了回应:
老胡和环球不为曾姓一家的行为辩护,我们只抨击瑞典警察把包括两名老人的这一家三口在凌晨时分抛在寒冷的郊区墓地,这样的抨击在道义上绝对没有问题。看到网上一些人反过来骂,感觉很不舒服。但当他们问,难道我们的警察就没有在寒冷的夜晚把外来人口赶到街上过吗?我感觉最难回应。
我想说的是,我们国内的每一项政策一定要尽量合理,体恤民生,否则那些老百姓不喜欢的做法就会侵蚀社会的团结。所有欠妥的政策和做法都会有后果的,会在一些意想不到的时间和方向上表现出来。国家从外部遭遇的战略博弈会越来越紧,瑞典根本就不算事儿,很多真正的挑战将会到来。维护好国内团结,是我们应对种种挑战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