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婪无礼投机哄抢 他说30年后中国人依然丑陋(组图)
麦当劳的“麦克币”在中国遭遇哄抢,有人认为是中国人的“羊群心理”作怪(图源:Getty)
为庆祝“巨无霸”汉堡诞生50周年,美国快餐巨头麦当劳近日在全球范围内发行620万枚“麦克币”(Mac Coin),引发各地民众“疯抢”。
一套完整的“麦克币”共有5枚,代表了五个年代,每个年代都有自己的设计主题,分别为嬉皮运动、电脑普及、复古时尚、互联网曙光和社交媒体时代。在美国,消费者必须先购买一个“巨无霸”汉堡才能得到一枚麦克币;但在中国,民众可以免费获取。
在麦当劳的官方宣传里,中国消费者必须前往指定门店,并唱出“巨无霸”的主题歌才能获得这枚麦克币,不过,多维新闻调查了北京、上海和广州多家麦当劳餐厅,发现消费者无需唱主题歌即可获得麦克币。
麦克币发行当天,许多麦当劳门店前排起长队,领取纪念币的消费者络绎不绝。据媒体称,有人守在麦当劳柜台边开价购买,甚至为了集齐全套5枚,发动全家老少一齐排队;也有“聪明人”选择位置比较偏僻、人流较少的麦当劳门店排队。
麦克币在中国大陆开卖一小时后,迅速被炒高30倍,原本价值20元(1元约合0.145美元)的麦克币,一套5枚的价格在600至3,000元不等。据微信公号“每日经济新闻”报道,有人甚至与麦当劳职工“里应外合”,直接从餐厅内部获取麦克币,再通过网店销往各地。
虽然本次麦当劳纪念币在中国发行量高达100万枚,但在发行当天基本就被民众“抢”光——有麦当劳员工接受访问时也证实了这个说法。
上世纪90年代,麦当劳在中国颇受孩子欢迎(图源:VCG)
中国人为何喜欢“抢”
麦当劳对中国民众的热情不予置评,但“抢金币”一事在中国互联网上却引起了热议。有人认为,麦克币本无流通意义,连麦当劳官方也强调,该币只适用于该公司的“巨无霸”汉堡,且有使用期限,过期无效。
网民曝光,在麦克币发行当天,很多中国民众并不知道“为什么排队”,部分排队者表示“看到别人排所以我也排”。
微信公号“新周刊”认为,中国长期处于经济相对不发达的状态,普通百姓也长期物质匮乏。因此从古到今,抢,特别是许多百姓一哄而上、法不责众的哄抢成为一种生存方式。
“中国人穷怕了。过往的人口过剩导致资源稀缺,产生群体间的恶性竞争,人们本能地去抢一切能抢的东西,有种不抢白不抢,没用抢了再说的定性思维”。
除此之外,中国特殊的社会结构也是导致国人爱占小便宜的重要原因。社会学家费孝通曾用“差序格局”理论分析,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也能说是公的。所以,具体的只有“己”、克“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性,但过于克“己”造成了“私”的毛病。“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一说是公家的,即大家可以拿一点便宜的意思,意味着有权利而没有义务了”。
于是像格兰亨姆的公律,坏钱驱逐好钱一般,公德心就在这里被自私心驱走,公家的就是不拿白不拿,“公厕免费厕纸一日八卷,擦皮鞋、扔地面乱踩、打包带回家”的例子比比皆是。
“占便宜经济学”
何为占便宜?营销学家刘春雄指出:“便宜”与“占便宜”是两个概念。价值100元的东西,100元买回来,那叫便宜;价值200元的东西,100元买回来,那叫占便宜。“当你购买商品的价格低于其价值时,你就真正地占到了便宜,但这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是不存在的”。
按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商品价格受价值规律支配和其它因素(如市场供求关系、国家宏观调控)影响,两者往往是相脱离的;只能从较长时间和整个社会的趋势上看,商品价格才仍然符合其价值。
因此,中国人经常讲的“物美价廉”(价值与价格相同)都是消费者心理感受,价格为的是衬托更多价值,目的是让顾客感觉有便宜可占。“占便宜”是来自消费者潜意识的本性心理冲动,不受社会环境、身份地位、教育背景等因素影响,是一个具有人性享受乐趣的具体行为。这个过程中产生的“还价”也是一种“占便宜心理”,由于信息不对称,消费者无法获知底价,只靠还价来获得心理满足。
“促销”则是还价原理的另类形式。降价能够给消费者带来实际利益,却不能带来“心理利益”,而促销能同时带来实际利益和心理利益。
从消费心理学分析,降价时,消费者购买的是“便宜商品”,却无法获得“溢价收益”,即感觉没有获得额外的好处;促销时,消费者购买的是“占便宜的商品”,获得了额外的“溢价收益”,大大增强了其购买的愉悦感。
如7-11便利店为了庆祝其冷饮品牌思乐冰(Slurpee)创立50周年,在美国发起了一个“Bring You Own Cup Day”(带你自己的杯子来)活动,规定时间内,在美国境内所有的7-11便利店,消费者都可以自己带容器,花1.5美元(约一个中杯冷饮的价钱),能打多少打多少。此促销行为刺激了美国消费者“占便宜”心理,各种奇形怪状的大型杯子蜂拥而至……
这个例子说明,贪小便宜并不是中国的“特殊国情”,也不是中国人独有的“陋习”。
媒体最爱鼓吹”丑陋的中国人“
“占便宜”也许“人性”的一部分:大家都不免爱占点便宜。但为何此类事件每每能在中国掀起极大的舆论风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媒体的推波助澜。为抢新闻热点吸引眼球,一些媒体不断报道相关事件,甚至未经核实便添油加醋,加深了网民对“中国人爱占便宜”的印象,以至于在网民心中形成共识,最后演变成贴在中国人身上的标签。
再者,由于中国的新闻渠道来源单一,对于外国的新闻事件掌握不全,大多数媒体对于国外的报道总以赞赏的基调为主,慢慢贴上了外国人“普遍素质高”的另一种“标签”,网民们怀着“国外的月亮特别圆”的心理来标榜自己的道德高度,遇到此类新闻时就会迫不及待地将自己与“某些人”划分开来。作为表达言论最便捷的方式,其中网络社交途径便成首选。
当然,国民素质并没有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而同步提高的确是事实。“陋习”确实存在,一部分占便宜的行为依然屡见不鲜。因此,重要的是,批评的目的。如果这种批评是出于一种自醒,而非用来标榜自身、显示自身的优越性,那么,用北大教授温儒敏的话来说,这种民族自省,是文化转型的前提和动力,中国人也不会因这种国民性批判丧失民族的自尊。相反,一味追求轰动效应,媒体为便于传播便有意识进行报道,若言语上再加修饰,很容易引起舆论风暴。
所以,当“中国人爱占小便宜”的标签又被贴上时,是否应想想三人成虎的可能性?是否还应想想如何三省吾身?
抢不可怕,可怕的是”哄抢“
占便宜本无厚非,要提防和批判的是中国式哄抢。
前几年连续发生的哄抢事件,再度把这种陋习摆在公众面前。过去总有一些舆论为哄抢行为签发道德、素质的诊断书,仿佛只靠道德教化就能制止陋习。但当人们真正走近这些事件,寻找共性特点,追溯历史源流,却发现,正是法律的缺失让哄抢成为代价极低的违法行为。
以下是近年发生在中国各地的哄抢事件不完全统计。
2015年11月3日,安徽庐江,一辆火灾货车数万只冻鸭。
2015年10月30日,洛阳市段,一辆车货车的棉花。
2015年9月29日,温丽高速,一车30余吨大米。两人被警方控制。
2015年8月25日,山东滨州沾化区,一倾倒货车价值5万元的小鸡。
2015年8月23日,驻马店泌阳县,一辆倾倒货车20吨苹果。
2015年8月,河北高阳县,300亩果园被哄抢。
2015年7月3日,福建惠安东岭,哄抢滩涂养殖油蛤。
2015年4月21日,河南郑州,哄抢拜祖大典的祭品水果。
2014年1月4日,兰州,一车橘子。据悉,现场有警察拔枪制止。
2014年1月13日,四川省广安市,一辆倾倒货车某可乐。
2013年2月5日,上海,民工飞散的17600元现金,其中11200元没被追回。
2013年2月7日,祁阳县八宝镇,哄抢火灾中的木材。
2013年3月7日,安徽无为,一农用三轮车近万尾鱼苗。
2013年5月6日,内蒙古乌兰察布,一车柴油。
2013年11月13日,合肥天鹅湖,哄抢放生的几百只鸽子。
2012年1月12日 ,福建晋江磁灶镇苏垵村路段,一辆倾倒货车的食用油。
2012年2月,重庆綦江境内,一辆倾倒货车价值百万的洗涤用品。
2012年9月5日,兰州天一山庄附近,一辆倾倒货车价值30万元的葡萄。
2011年5月21日,一辆倾倒货车的卷心菜。
2011年7月13日,江西南昌县广福镇荷山村,一辆倾倒货车上10吨冬瓜。
2010年7月12日,兰州兰海高速张家寺,车祸油罐车内16吨柴油。
2010年8月25日,京珠高速石家庄栾城附近,哄抢车祸倾倒的大枣。
2010年11月16日,陕西蓝田县附近,一辆倾倒货车上30多吨各类水果。
2011年11月22日,陕西咸阳,哄抢菊展的菊花。
2008年1月15日,海南海口,货车打翻的成箱啤酒。
2007年5月21日,北京顺义区北务镇,一辆倾倒货车336箱鸡蛋。
2006年1月23日,陕西武功县境内,一辆倾倒货车芦柑。
有人认为,这次中国人这次的“哄抢”并没有对麦当劳造成任何“伤害”(图源:VCG)
反倒是部分民众“贪小便宜”的作风有损整体中国人的“面子”(图源:VCG)
从以上哄抢事件分析,也能看出一些端倪,被抢的大多是单件价值不大的小货品,这些东西不容易计算价值,执法部门往往难以对仨瓜俩枣的违法行为有所作为?久而久之,这种习惯传统成了法不责众的行为定式。
有人以“破窗效应”解释哄抢民众的心态,窗户打破了如果不被修复,会有更多的窗户被打破,最终导致有人进屋偷盗和抢劫。也就是说,环境会对人们产生某种暗示性和诱导性,可以部分地解释一些人的哄抢心理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