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倦国内职场来悉尼做“悉漂”?别让悉尼成了你回不去的家和你到不了的目的地!
临近毕业,在公司实习了一段日子之后的小D,决定前往悉尼留学。
作出这个决定,是因为小D实在是不喜欢国内迂腐死板的教学方式,与勾心斗角的职场潜规则。
她不想再过那种一成不变的生活了,公司的前景一眼望不到未来,工资也少的可怜。她想要去旅行,去体验,去过公众号里面渲染的那种生活。
甚至在临近飞往悉尼的前夜,小D夜不能寐,她想,终于能够抛弃抛弃以前的生活,在一个全新的国度,开启全新的生活。
这次,自己一定能够好好把握。
她甚至已经为自己起了一个英文名字Doris。
在明天到达kingsford机场的那一刻,Doris正式成了一个悉漂。
悉漂,就像所有北漂一样,心怀着梦想与激情,妄图一展拳脚。
也许你会以为这是一个鲤鱼跳龙门的故事。
但是故事的结局却不得而知。
有一句话说的好,所谓赚钱的终极法宝,不过是向年轻人贩卖希望,向中老年人贩卖健康,向女性贩卖美丽。
前些日子就有在摩拜被滴滴收购的大新闻之后,一篇提为《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背后,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就被朋友圈刷屏了。
“不过仅仅三年,她就把企业,做成了当红的创业公司。这次收购,她可能从中套现15亿。现在的80后,多数都在做什么?
要么在北上广的写字楼里,刚刚成为一个总监,小腹上长出赘肉,每月因为房贷不敢辞职。要么在三四线城市里,过着平淡,却一眼可以看到未来的日子。
有人却已经年薪百万,有人却还在抢两块钱的红包。
有人去过许多个国家,见过许多人,有人,却还在为能准时上班打卡,焦虑不已。”
这是语句乍看之下很有道理,然而却经不起推敲。
这就是典型的通过断章取义以达到诡辩目的的成词。
无论过程,只摘取结果,甚至是片面的结果进行比较。年薪百万,然而负债又是多少,高回报下的高风险又是多少。
去过许多国家,见过许多人,都是靠父母支持,上班准时打卡,为工作焦虑,却是真的在为自己的前途努力奋斗。
为了流量,为了自身的生存,近几年,媒体开始放大焦虑的情绪。
为什么大家喜欢看这些贩卖焦虑的文章,是因为生活中的不如意,透过别人的嘴说出来了,成为了一种宣泄。
而没有独立思考的人很容易被极具煽动性的文字所带动,以为这就是自己的观点。
焦虑文章的背后通常是伪鸡汤与伪成功学。
读者误以为自己得到了成长。
这是一种懒惰,是一种只是接收别人给予信息的即时快感。
于是韩寒就在微博上对这篇文章进行了反击,
“它已经不光光是在贩卖焦虑,而是在制造恐慌。没有赚到大钱就叫被同龄人抛弃了吗?很多人也都在努力干活认真生活,成功的定义绝不只是套现几亿十几亿。身价千亿的首富,面对一个园丁,一个美编,一个程序员,都不存在抛弃不抛弃的关系,时代里不同人就是有着不同的分工和命运,也各有不同的幸福。安于现状或不甘如此都是每个人自己的内心意愿,他人不可强加。”
也许真的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
越是虚假越是造作的谎话越需要华丽的语言来修饰,
越是真实,越是朴素的道理却越是没人关心。
知乎上最近也有一个问题火了。
你怎么看待“所谓的稳定,不过是在浪费生命”这句话?
一定有人就会说,稳定的日子就是一成不变,就是一眼望的到头,就是没有价值,就是浪费生命。
精彩的生活就是应该要去旅行,要去体验不一样的事物,要去浪漫的土耳其,要去东京和巴黎。
你一定以为下面的回答,都是各种旅游达人晒的各种美照,比如一年去一次南美的猫力。
出乎意料的是,最高票的答案是这样:
这是多么朴素而又贴近真实生活的答案。
说的没错啊,任何行业,特别是建筑,医学等,是出一点差错就人命关天的行业,所以容不得任何闪失,所以进行多年的训练,多年的经验积累才能成就些什么的职业,然而在一些人的眼里却是一成不变,了无生趣的。
互联网的崛起,通信技术的发达,自媒体的兴起,碎片化信息泛滥,再加上人工智能在媒体领域的应用,到达用户面前的信息都是进行过筛选的偏好化信息,反而使得每个人的世界变得更加啊狭隘,增加了信息壁垒,因为你会看见你想看见的信息。
然而更可怕的是,有人推断以后的世界,人们对媒体的依赖会更加严重,严重到导致人们所有的决策都希望由媒体来作出,自己只用跟随这些观点即可。
看似进步的技术,却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倒退。
留在家乡,并不代表着你不能享受快乐,不能过精彩的生活,留在悉尼,也并不代表着这个全新的世界可以完全改变你以前的生活。各中缘由,冷暖自知。
只是在被各种媒体放大了情绪的今天,你还能去触碰你真实的生活么?
网上普天盖地的留学中介极力地描写留学生活的好,使得很多人真的相信,是否到了另外一个国度就能够使自己的生活焕然一新,却不思考是否真的是自己想要的,悉尼也许是一个你到不了的目的地。
来了悉尼,却遭遇困难,留不下去,家乡的朋友亲戚也渐渐疏远,原来的家乡,你是否也能回得去?
别让悉尼成了你回不去的家和你到不了的目的地。
希望你也能找到你自己,找到你生活中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