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长被嘲笑读错字 但你知道他有多牛X吗?(组图)
这几天,林建华老师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因为“北京大学校长”这个身份,念错了“鹄”字的错误被无数人拿来说事,有些网络评论对这件事做了很多误导,也有些很极端的言论,颇有些不依不饶的意思。昨天下午,林老师发表了《致同学们的一封信》,对这次读错字事件进行了郑重道歉。中国经济网编辑知道我了解林老师,问我林老师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何以胜任北大校长?借此机会,我希望能够把我认识到的林建华老师介绍给大家。
林建华老师生于1955年,山东高密人。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时候,林建华刚上五年级。1973年,18岁的林建华中学毕业后到内蒙古扎赉特旗巴达尔胡农场工作,当中学老师。1976年农场有一个推荐工农兵大学生的机会,本来林建华拿到这个指标是十拿九稳的,但当时农场的领导把这个机会给了别人。林老师后来经常讲吃亏是福,经常拿这个事情举例。如果当时农场领导把这个指标给了林建华,那么他现在可能是一位已经退休的资深中学老师,因为这个机会只是去上一个地区的师范学院。1977年,文革结束,全国恢复高考,林建华以优异成绩考入北大化学系。
1986年,林建华在北大经过九年刻苦学习,拿到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两年后,他进入德国Stuttgart的 Max-Plank 固体研究所、美国Iowa州立大学化学系和Ames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领域为无机固体化学和无机材料化学。
1993年,林建华回国,继续在北京大学化学系任教,应该说他是当时中国在晶体结构领域水平最高的人之一。在他回国之前,当时中国学术界在粉末X射线衍射解析晶体结构方面明显落后于世界主流科学水平,只能解决简单的晶体结构问题,对于复杂的晶体结构解析无能为力。例如,当时某着名的无机化学实验室,具有非常强的合成新型分子筛化合物的能力,却不能完成结构解析,只能与国外科研机构合作,我们做合成他们做解析。这样的合作发表出来的文章,第一作者一般是国外的科研人员,我们的科研成果被打了折扣。林建华带领实验室的老师和学生,利用粉末X衍射手段,取得了很多重要的科研成果,在过渡金属复杂氧化物、新型微孔硼酸盐、稀土-过渡金属金属间化合物的合成、结构、物理和化学性质方面都很有成就。例如多种具有孔道结构的硼铝酸盐分子筛,因为是世界首次合成,具有命名权,于是命名为PKU1——PKU9(PKU是北京大学的简称),相关文章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等重要期刊上。因为他在晶体学领域的贡献,他曾被评为中国晶体学会理事长。
回国后的林建华凭借丰硕的科研成果和领先的科研能力,很快被评为“杰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1997年,林建华任北京大学化学学院副院长,1998年开始任北京大学化学学院院长。
1998年中国开始评选长江学者,以当时林建华的资历水平当选完全没有悬念。林建华当时是化学学院院长,他觉得凭借这样的身份和其他人竞争是不公平的,于是主动放弃了参加长江学者的评选。这件事说起来容易,但我几乎没有听到过有其他人这样做。
2001年林建华当选北京大学校长助理,2002年升任副校长,2004年任常务副校长,分管多项重要工作。这期间,他完全有机会参选院士,但他考虑到因为担任行政职务分散了很多精力,不能把全部精力用于科研,于是放弃了参评院士的机会。
2010年,林建华调任重庆大学任校长。他做了很多实事。重庆大学学生宿舍原来既无热水也无空调,一到夏天学生苦不堪言。林建华亲自找到企业,请他们捐赠设备,使所有的宿舍通上了热水装上了空调。他还大幅度提升了硕士生和博士生的补贴,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他为重庆大学引进了很多人才,也聘请外面的学者到重庆大学任教,甚至直接担任院长、副院长,这样也因为触动一些人的既得利益引起反弹。然而,林建华并不畏惧,一心一意地推进重庆大学远离“近亲繁殖”,这些政策得到了绝大多数基层教师和全体学生的支持和拥护,重庆大学面貌焕然一新。
2013年,林建华调任浙江大学任校长。当时的浙江大学某些既得利益者并不欢迎,并且上演了“海外校友会抵制新任校长”的闹剧,他们以海外校友会的名义发出了公开信,指出林建华既不是院士也不是长江学者,并且和浙大没有渊源。这篇奇文现在在网上还能找到,里面的道理很有趣,比如浙大以前的某任校长是院士,却是当上校长第二年评上的院士;某任校长和浙大有渊源,是因为他儿子在浙大读书。林建华在浙大的成绩我就不多说了,大家可以关注一下2013-2015浙大的新闻。
在大家都以为林建华要在浙大校长的位置上退休的时候,2015年林建华回北大接任校长。在北大当校长期间,他在去行政化、简政放权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林建华老师主张学校要面向学生和社会这两大客户,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学生,让优秀的学生成长为社会的栋梁。他反对高校中存在的“近亲繁殖现象”,他主张引进人才,主张人才流动。他主张大学去行政化,主张大学以学生为本。
说几件小事吧。
林建华老师是我见过的最自律的人,他从来不会提携任何他科研组的合作者或者自己的学生,一切都要靠自己,尽管他帮一下是非常容易的事。
在林建华当北京大学副校长期间,不管白天的行政工作多忙,每晚8点,他必定出现在化学学院的实验室里,做他热爱的晶体结构解析,一直工作到很晚。很多重要的未知结构都是这个期间的工作成果。有一段时间,我在北大家属院晚饭后带着孩子玩的时候,总能看见林建华匆匆走向化学学院去工作。
当时北大计算化学领域实力薄弱,林建华非常想引进计算化学方面的人才。当时有一位很合适的人选,他在美国师从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国际计算化学领域实力很强,但他并没有回国的打算。林建华为了把他引入北大,多次登门拜访,最终这位教授回到北大,提升了北大计算化学的实力。这样例子还有很多,林建华引进人才,只看科研能力,完全不考虑出身、派系等个人因素。所以北大在避免科研领域近亲繁殖方面做得是最好的。其他学校呢?很多学校有近亲繁殖的传统,导师只把自己的学生招进学校,一代一代下去,外面的人进不来,他们培养的人也出不去,科研很难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林建华调任重庆大学校长后停止招收博士生,也没有在重庆大学设立实验室。他认为如果不能专心搞科研,就专心做好行政工作,做好对科研的支撑。从2010年调任重庆大学校长开始,林建华再也没有主持申请过任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对于他来讲,如果出面申请项目应该是相对容易的,他的很多同事、同学甚至学生都在国家基金委工作,他本人又有很高的科研能力和行政职务,但他认为,如果不能全身心投入科研,那么申请经费就是浪费国家的资源。
这就是我认识的林建华老师,一个我永远尊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