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C Markets:黄金能否保值?(上)布雷顿森林体系
有一句投资者知晓的名言:货币天然是金银,更古至今,黄金和白银在货币学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金银本位的开始,一直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可以说黄金白银的历史高潮到达一个极点。
不过又有一个严肃的问题立马出现在投资者的面前?不是教科书上都写到,金银天然有避险、保值功能吗?剔除那些地缘性的政治问题,站在如今的环境下,黄金和白银其实是不具备保值功能。黄金和白银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下更多是充当“投机因素”,黄金额外的可以体现其“政治性避险作用”,而白银可以体现其“工业用途”。
说到这里,先要解释下着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是在二战的尾声1944年,经历战争年代,即使是美国这样本土没有遭受到战争袭击的国家也因世界大战,国内财政赤字压力巨大,各国货币贬值,美英两国政府出于本国利益的考虑,构思和设计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分别提出了“怀特计划”和“凯恩斯计划”。
怀特计划:由美国控制“联合国平准基金”,通过基金使会员国的货币“钉住”美元。这个计划还立足于取消外汇管制和各国对国际资金转移的限制。
凯恩斯计划即“国际清算同盟计划”,其目的是为维持和延续英镑的国际地位,削弱美元的影响力,并与美国分享国际金融领导权。
由于历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英国经济军事实力严重衰退,最终凯恩斯计划在美国提出的怀特计划面前流产。布雷顿森林体系就是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产生的。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核心就是:黄金兑美金的比值是固定的,1盎司兑35美元,一揽子货币则挂钩美元,其浮动标准是+/-1%。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欧洲与日本的资本由于受战争的破坏,构成了新兴的外围地区。处于外围的日本与欧洲国家为了保持在美国商品市场上的竞争地位,需要不断地买入美元,以避免本币对美元的升值。
因此在60年代以前,美国的经常账户一直保持顺差状态,体现了其他国家对美元的巨大需求,美元则出现了资本输出,为“布雷体系”之后的“石油危机”、“南美危机”埋下伏笔。
布雷顿森林体系本来就是战后的临时产物,站在固定汇率的角度不难理解。而瓦解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因为什么特里芬难题,而是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金本位体系无法跟上信用体系的步伐;因此越南战争、冷战仅仅是货币信用体系在替代金本位体系下的催化而已。
特里芬难题:美元币值的稳定,必须是建立在其庞大的贸易顺差下。
当“布雷顿森林体系”放弃后,美国逆差规模扩大,国际资本流动性由短缺转为过剩,国际收支顺差的外围国就面临通胀的压力,这正是德国等国家多次指责美国输出通货膨胀的原因。
按照经济学原理,如果政府不采取任何措施,那么过度就业将使得长期国内价格水平上升,实际利率也随之上升,从而造成本币升值压力。为了对冲这一压力,央行只能选择增发货币,抑制本币升值,后果就是被迫、人为地制造了国内的通货膨胀。另外,当时大量的投机资本从美国流入欧洲国家,也是造成其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上图可以清晰的看见,欧洲地区主要国家的通胀数据拐点是出现在1968年,1966---1968年恰好是美国将越南战争升级为“局部战争”,美国的财政赤字也是这个时间点上达到战后以来的高点。
后来发生的事情,基本就是美国贸易逆差持续扩大、美元大量涌入欧洲国家,这些国家央行愈发无力阻挡美元抛售狂潮,美元官价由35美元/盎司调至38美元/盎司,再到后来的42.22美元/盎司,但同期伦敦市场上的金价早已涨至90美元以上,其间共发生大大小小7次美元危机。最终,西欧国家相继停止买入美元,于1973年3月19日宣布成立“联合浮动集团”,货币对美元联合浮动;英国、爱尔兰、意大利和日本则实行单独浮动。至此,存在了近30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可以说彻底崩溃了。之后黄金与美金的脱钩之后,一路上涨至682美元附近,成为布雷顿森林体系下黄金“保值、避险”的经典案例。
开文为“货币天然是金银”,结尾为“金银天然不是货币”,黄金究竟能否保值?对于中国投资者其保值属性到底如何看?
请明日继续收看“黄金能否保值?(下)货币幻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