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浩庭财经短评: 刘鹤将成中国经济改革的代名词
“世界之所有关注这位 66岁、经济专业出身的中国学者型官员,因为他的经济思想将无可避免主导中国未来十年的经济路向。”
陈浩庭, 董事总经理 / 授权代表, 摩根
Raymond Chan, Managing Partner / Authorized Representative, Morgans
今届沃达斯世界经济论坛,焦点除了落在重新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另一个焦点就是代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论坛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鹤。
世界之所有关注这位 66岁、经济专业出身的中国学者型官员,因为他的经济思想将无可避免主导中国未来十年的经济路向。
学者型官员主导中国未来经济
刘鹤是哈佛大学金乃迪政府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硕士毕业,并在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任教。2015年,他的论文《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被授予中国国内经济领域最高荣誉奖项 --- 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刘鹤先后在国务院、国家计委任职,2013年升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被视作习近平亲密的助手和最重要的经济智囊。
有人甚至说,看通刘鹤,就等于看通中国经济未来的路向。
中国在经贸开放的过程中,经常被西方国家批评说一套做一套。对此,刘鹤表明中国将会推出超出国际社会预期的开放措施。其中一个例子,在中国,银行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外资有单一与合计持股比例限制,分别为 20% 和 25%,这个比例去年扩大至 51%,三年后完全不设上限。
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需要理智地采取逐步开放的策略,特别是金融领域。目前中国金融已经到了进一步开放的重要时机。刘鹤表明,中国的银行、证券、保险等领域都会扩大开放,同时会加强保护知识产权和扩大进口。这种程度的开放不单对外资有利,也是实现刘鹤经济思想和中国经济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步。
不改革不能继续发展
回顾刘鹤六十多篇学术论文和二十多次公开讲话的重点,反映他是彻底的改革派。刘鹤曾经引用中国前总理朱镕基的一句话,就是中国经济已到了不调整结构就不能发展的程度。近年中国的经济的改革,背后都有刘鹤的影子。
首先,刘鹤不认为通胀是单纯的货币现象,特别在中国。他认为中国不属于一个贫富均化的社会,如果盲目学习西方,单靠加息或减息来调控经济,反而只会令经济过热的环节更热,又无法带动有效需求。
刘鹤认为,「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产品」只是通胀的表因。中国通胀问题实质上是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平衡引起的结构矛盾,因此需要再调整供求结构来调控通胀水平,这实在与西方大不同。过去几年,我们经常听到的「供给侧改革」和「三去一降一补」,很明显都出自刘鹤的经济思想。
首要目标:中国全民均富
再简单一点说明,消灭贫富差距是刘鹤经济思想的重心,他认为贫富差距过大,使中国无法创立一个真正的内需巿场。对于刘鹤来说,城镇化的最终目的不是建设城巿,而是吸收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力。
如果读者有到中国旅游或居住,都会知道中国人不需要带现金和信用卡上街,单靠手机便可支付几乎所有的商品和服务。刘鹤早于 2000 年就提出「网络是一个全新的社会基础结构」,形容网络可以在中国「变成水、空气和高速公路」一样,成为每日生活必须。他当时就建言大力扶持新经济变成另一次产业革命。
在刘鹤的讲话和文章中,笔者认为挑战最大是打破垄断和目前的市场秩序。刘鹤认为﹐发展新经济就是希望将最优秀的资源配置于这个领域,但如果存在行政垄断,就会导致资源错配,目前中国于多个领域确实出现这种弊端。
本文开首提到的银行、金融和保险业的外资持股比例上限将会被取消,其实也是实现刘鹤经济改革愿景的一种手段 ---- 籍引入外资来打击垄断。
避免中国金融业本末倒置
最后,刘鹤认为,西方国家的金融业有本末倒置的现象,令西方经济经常陷入危机。
他认为金融业的主要功能是服务实体经济,所以金融业的繁荣程度不应超越实体经济,他认为金融业应该为实体经济解决供求矛盾、帮助实体经济调整结构,而非加深每一次週期的波动,令整个国家跟随巿场大起大落。
正如笔者分析中国国情时指出,中国要长远发展,必须避免走西方国家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