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户口与房子脱钩!中国全面放宽城市落户条件!
重磅,户口与房子脱钩,楼市炸响惊雷!!
昨日,发改委发布通知——
自今年起全面放宽城市落户条件!
一
我国户籍制度的壁垒,正在迅速松动
两会期间,惊喜连连
刚刚,发改委发布通知,自今年起全面放宽城市落户条件!
这意味着,我国户籍制度的壁垒,正在迅速松动!
在这则通知中,最劲爆的看点是:
1
中小城市和建制镇要全面放开落户限制,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要探索租赁房屋的常住人口在城市公共户口落户。
2
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城镇就业居住5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人口在城市举家落户,鼓励对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及技术工人实行零门槛落户。
3
大城市对参加城镇社保年限的要求不得超过5年。
其中Ⅱ型大城市不得实行积分落户,有条件城市要进一步降低社保年限要求;Ⅰ型大城市中实行积分落户的要大幅提高社保和居住年限的权重,鼓励取消年度落户数量限制。
4
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要区分城区、新区和所辖市县,制定差别化落户条件,探索搭建区域间转积分和转户籍通道。
探索租赁房屋的常住人口在城市公共户口落户。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2018年实现进城落户1300万人。
又一枚炸雷在楼市爆响了——“租房可落户”正在走来,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性特大利好!
真是令人应接不暇的速度啊!
自去年以来,一系列政策就如投枪匕首,不断刺向此前一线二线城市落户难的问题,一个个长效机制正在建立。
算起来,这是超大和特大城市租房可落户的政策,在中央层面的第一次正式表述。
一场狂风暴雨已经袭来!
二
赋权租房客,租房就可落户
这项政策,全国多地早就已经开始吃螃蟹了:
无论是无锡、郑州、成都等二线城市,还是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租购并举、落户的政策利器,挥舞得是越来越虎虎生风。
今年初,几乎是一天之内,天津青岛这两座城市同时宣布:赋权租房客,租房就可落户!
租房也可以落户,这就意味着很多人不一定硬要咬牙买房才能享受城市的福利,租房也可以。
延续了多年的楼市规则突然变了,租房者迎来千载难逢好时机,而炒房者却迎来一波“暴击”。
租赁住房和自住房,本来就是跷跷板的两头。居民转向租赁住房,这改变的将是整个中国房地产市场格局。
近期部分地区房地产人才优惠政策:
城市竞争的是什么?人才!人才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第一要素,只有新鲜血液源源不断的进入,城市才能得到发展。
无论是北京、成都,还是无锡、郑州的新政,显然是在打一场人才争夺战。他们几乎以零门槛的形式甚至的倒贴的形式,或吸引人才落户,或解决人才住房,看中的正是人才对当地经济的拉动能力。
随着“只租不售”、“租购同权”“共有产权房”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政策推出,逐步落地,从2017年开始,楼市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化。
从国家开始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以及酝酿建立“长效机制”,再到多地楼市新政出台,种种迹象表明政府决心前所未有。
多炮齐发,可以断言,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高暴利时代已过去了,楼市的黄金时代,已渐行渐远!
作为租赁时代开启的见证者,相信未来的年轻人能够生活得更加幸福,能够把更多的心思花在理想和追求上,而不是房子上!
三
在各种合力的作用下,楼市铁定要变天了
楼市新政,未来已来!
多年过后,或无人幸免!
一日千里的变化,正在使一切坚固的,变成脆弱的;使一切岿然不动的,变成变动不居的。在你看不到的地方,你处身的行业,会正如大地坍塌,最终只剩下熔岩中的廖廖孤岛。
如果十年前,问一个年轻人,你的生活成本中最高的是什么?相信答案会是五花八门,房子虽然是重要答案之一,但却不会是唯一的答案。
然而,随着各地城市房地产价格的上涨,房价、房租等房地产领域的成本支出已经成为当下年轻人最为主要的生活成本支出。
各大城市“以房留人”的抢人大战,大抵是一件好事。这既体现了管理者思路的转变,也说明了这些企业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脱虚转实。
如此这般,与其让高房价成为阻碍人才进入的屏障,不如主动让利,给人才留下来就业创业开辟道路。
只有以“奋斗者”为本,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只有实体业才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当优秀人才真的集聚到了企业,企业才有发展前途……在各种合力的作用下,楼市铁定要变天了!
楼市,正在巨变!
附:
中国政府网2014年发布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类型由四类变为五类,增设了超大城市。
由此,在新标准之下。
超大城市:上海、北京、重庆、深圳、广州、天津、武汉、成都、苏州。
特大城市:东莞、佛山、南京、沈阳、西安、杭州。
2013年各大城市常住人口数量一览 | |
上海市 | 2415万 |
重庆市 | 2970万 |
天津市 | 1472万 |
北京市 | 2115万 |
广州市 | 1293万 |
成都市 | 1435万 |
深圳市 | 1063万 |
武汉市 | 1022万 |
苏州市 | 1058万 |
东莞市 | 832万 |
佛山市 | 730万 |
南京市 | 819万 |
沈阳市 | 826万 |
西安市 | 859万 |
杭州市 | 884万 |
注: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各地统计部门网站;统计口径可能不一,以实际情况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