浇“新南向”冷水 马来西亚留学生台湾退烧(组图)
马来西亚留学生作为台湾第二大境外生群体,目前约有一万六千人在学,是台湾“新南向政策”缓解少子化、人才培育等高教工作中的重要目标国家,然而近日却传出马国华文独立中学出现家长呼吁勿让孩子来台留学的“黑函”,并建议该让孩子到中国大陆留学,台湾高教新南向陷入了“品牌危机”。
据悉该“黑函”在两个月前已流传在马国六十多所华文中学,称学生自台湾毕业返马国后适应率仅有10%,且面临求职问题。马国留台校友会联合总会于12月6日在“马来西亚升学辅导研习营”上对媒体回应称,该“黑函”内容与数据有偏差,目前马国教育界、企业界仍对台湾毕业的人才有需求。
日前马来西亚六十多所独中收到“黑函”,信函中呼吁家长别让孩子来台求学,显见海外已对台湾高教信心不足(图源:读者提供)
该“黑函”名为《为我们的孩子着想》,提出了七点台湾升学的弊处。虽然当中有不少盲点(见图),如第一点的误解英语能力决定了能否在社会立足与否,第二点的繁体字阻碍与大陆沟通,第三点的人脉决定论,以及第七点的适应率仅有10%等,但可从第四、五、六得悉,问题仍出自于台湾自身。
在“新南向政策”推出前,台湾各大学早已积极到东南亚国家招生,其中马国是台湾经营多年,且最容易布局的“市场”,因马国拥有700多万华裔人口,中文程度较佳,绝大部分在台留学的马国学生是华裔,而非马来人。为因应少子化浪潮的来袭,尤其名声居末的大学冲击最大,因此积极到马国招生,并祭出奖学金或免学杂费等优惠吸引学生,不过也发生过学生来台后“货不对办”的争议。随着资讯越来越容易取得,马国华人社会也开始认知到当前台湾高教的弊病,担心若大学退场,外国学生的受教权能否获得保障。
此外,由於学制差异,马国公立中学学历仅有5年,若要升大学得入“先修班”一年,而台湾官方的规定是学生必须要完整6年中等教育学历才能报读大学。但台湾官方与各大学为更易于招马国学生,而将招生门槛降低,若中等教育学历只有5年,规定仅需在大学补修12学分。
可见台湾官方在招生门槛方面的“官僚怠惰”,以及在处理大学退场问题上的态度暧昧不明,仍不公布有退场危机的大学名单,使得马国对台湾高教陷入了品牌信心危机。
目前明显已陷入衰退危机的即是台湾侨委会与部分大学合推的“海外青年技术训练班”(简称海青班)。12月5日,侨委会委员长吴新兴在马国表示虽然台湾有少子化、大学过多的问题,但马国来台学生却增长,吴新兴希望未来海青班、3+4侨生技职专班人数每年有约7%的成长率,而今年11月10日时,台湾农委会也表示研议开放海青班学生留台工作。
实际上,海青班来台人数已逐年下降,根据官方资料显示,最新的第37期海青班录取人数有1,389人,前一期第36期有1,755人,而35期有1,836人,人数明显减少。个中原因应是海青班课程定位仅是获得结业证书技职训练班,不具文凭资格,已日渐不符东南亚市场对高技术工人的需求,而马国政府近年也开始推动高水平的技职学校,吸引马国华裔学生就读,亦无可避免冲击了“含金量”不高的台湾海青班,而台湾官方仍在原地踏步。
另外,12月5日,国民党台北市议员王鸿薇批评台北市长柯文哲为落实10月提出的《南洋北流》计划没有编列预算,却要动用地方教育发展基金。该计划是为补助就读台大、清大、交大等六所大学资讯科技学系的马国、印度学生奖学金计划,名额是每年每校各40名,王鸿薇认为大学非地方教育,她指柯文哲把教育基金当提款机,还嘲讽市长柯文哲“想做总统”。这一下子,原充满美意的新南向招生政策,又陷入了政治口水战,也凸显了台北市政府立《南洋北流》计划不周,以及充满了为赶上新南向政策热潮的投机性。
若新南向成了台湾官方“为新南向而新南向”的“运动”,却不补足台湾高教自身的缺陷,新南向目标国家人民无可避免对台湾信心不足,届时台湾别老是想着中国大陆在“抢”学生,而是学生与家长总会选择较好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