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不是想移就能移”老移民:彷徨3年,生活变得更敞亮了...
上周末认识了位定居悉尼两年多的大哥,尽管初次见面,却很是投缘。他说,他很享受这里的生活,夸张点讲,完美得像天堂。而他另一个朋友却在墨尔本度日如年,唉声叹气,移民对他而言恍若地狱。
我想这就是新移民都会经历的人生AB剧,同样的境遇,有的人先甘之若素而后甘之若饴,有的人先骑虎难下,而后欲罢不能。我的想法是,如果你觉得这样的生活是地狱,那么要尽可能早的决定回国还是留下坚持,越早越好,因为当你在彷徨中熬过三年,你会发现澳洲不是你想移就能移的,而祖国,更不是你想回就回的去的。
三年过后,无论是被世事臣服,随遇而安,还是真心的享受生活,甘之若饴。生活都变得敞亮许多。
只要你愿意,工作很容易
在悉尼、墨尔本等主流城市,各种工作机会还是非常多的,上篇曾提到,对于没有澳洲学历以及澳洲工作经验的新移民来讲,要找到和国内同等的职位几乎没有可能(IT除外)。但调整心态,去做一些新的尝试,你会发现找到工作其实还是很容易的。
相信新移民经历了三年的彷徨和无数次的尝试,基本上已经能够并开始接受澳洲人的工作生活观,“工作没有贵贱,生活不必攀比”,更何况我们本身是第一代移民,尚处于打拼阶段。客观的讲,盲目地追求工作生活上的平等也不现实。
于是,很多新移民开始在TAFE、VET等职业教育机构学习一些中短期的课程,这些课程多数是很贴合市场需要,结业后也会比较容易地拿到工作机会。一旦开始工作,也就意味着你拥有了本地的工作经验,也就为以后的工作机会打下了基础。
还有些新移民在前三年里就高瞻远瞩地开始报考澳洲的大学及研究生课程,很多是和自己以前专业相关,三年后这也就成为了当地就业的敲门砖。
另一部分头脑灵活的同胞也开始在澳洲开拓自己的生意,也是一种不错的尝试。和国内不同的是,澳洲的商业环境平等透明,几乎没有潜规则和漏洞可钻,你不需要阿谀奉承,拍须遛马,自然回报也不如国内那么大。
无论哪种路径,你会发现,在澳洲这样的社会系统和税务体系下 ,要短期内大富大贵机会极少,但只要肯尝试,愿努力,但凡找到个工作,养家糊口还是很轻松的事情。
你的英语飞速地进步,你开始学着融入
三年说短不短,说长不长,你会发现在不知不觉中你的英语开始变得不一样,以前总是要把想说的话先在脑子里组织一遍然后再翻译说出来,以前和老外们的交流总也不是那么自信,三年过后,似乎过了一道坎,你开始不那么抵触和老外的交流,也开始自如地用英文表达自己。
语言的进步真的是个很奇妙的事情,尽管永远也改不了带着或多或少的中式口音,但至少你可以基本无障碍地用英文听说读写,那会提升很多的自信,也同时给自己更多的工作和生活选择。
有的人开始参与澳洲人热衷的义工、慈善,不但为自己赢得了一些社会机遇,更重要的是作为在澳洲的第二大移民群体,也为华人赢得了尊重。
当新移民变为老移民,当你真正地把这个国家看作你的家,你会发现其实我们可以贡献很多,比如越来越多的华人开始积极地参与到小到社区大到议会的献言献策及政策制定,尽管目前华人的声音还很微弱,但假以时日,华人移民理应是一股重要的社会力量。
你有怎样的心态,你便有怎样的生活
经过三年的历练、尝试、折磨、煎熬,老移民们或臣服于世事,或碍于面子,反正回不去,随遇而安,知足常乐吧。要么在一次次尝试后开始过上澳洲人的生活,钱未必挣得多,够用就好。
不再纠结账户上的那些数字,倒是开始享受生活,但凡有个假期,都一定要出游,也开始锻炼身体,尝试各种运动,发现皮肤好了,身材好了,气色变了,也不再关心什么名牌,随便买件衣服穿着都好看。
恍然大悟,以前靠奢侈品来乔装品味而常常适得其反,其实健康身材才是真正的气质品牌,那是别人偷不走学不来的奢侈。
这里没有那么多应酬,于是你喜欢回家陪陪孩子,种花割草,陪太太买菜做饭,品酒慢跑。日子很慢,却很美好。不知不觉中,日子久了,发现其实这样挺好,等到老去的那一天,不再后悔,因为你喜欢做的事,都曾经尝试过,你曾经深爱的人,就在你身边陪你到老。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人都是一样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对于第一代移民而言,这句话可以改为:幸福的移民都是一样的,不幸的移民各有各的不幸。
从祖国来到澳洲,每个人的目的和想法都不尽相同,有的人觉得澳洲是地狱,有的人认为这就是天堂。哪里有什么葵花宝典,如果要有,那么就是移民的心态,毕竟这是一个语言、文化、体制等和中国完全不同的国家。
如果我们还是以国内的心态,待人接物的方式来面对这个国家和人们,那注定是不幸的开始;如果我们尝试打开胸怀,学会拥抱,那么迎接我们的就是美好。
你以怎样的眼光看待世界,世界就会以同样的眼光回报。你以怎样的心态拥抱生活,生活就会给你怎样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