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北大教授的收入终于赶上了明星!但没想到是以这种方式…
今年5月,一张上海某顶级大学教授的工资单曾在朋友圈刷屏。
虽然经过新闻发酵之后,许多网友了解到,大学教师的主要经济来源也可能来自校外,但8000多元的到手工资仍然让不少人咋舌,同时引发了一个似乎有些老套的讨论——大学教授年薪仅十多二十万,而娱乐圈明星一部片酬就成百上千万(甚至过亿),多读书还有用吗?
答案自然是“有用”。每经小编(微信号:nbdnews)注意到,近日一位北大教授就以亲身经历给出了回答。
这位北大教授的收入终于赶上了明星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据新华视点报道,一位北大经济学教授的网络专栏,价值近3500万元。
▲各付费平台内容拼版(图片来源:新华视点)
从2010年起,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薛兆丰每年都在北大讲授《经济学原理》和《法律经济学》两门课。而如今,借助互联网,他的学生已经超过17万。
这些学生遍布全国各地,从事着不同的职业。他们并不坐在北大的课堂里,而是每天拿着手机,聆听薛兆丰录制的10分钟音频课程,在线回答他前一天提出的思考题。“学费”是一年199元的专栏订阅费。
显然,该教授专栏近3500万元的价值(也是营业额),正是来自超过17万学生每人199元的“学费”。小编注意到,虽然3500万这一数字与娱乐圈头部明星的收入相比还有些距离,但至少能在一些明星收入榜“排上号”了。
▲数据来源:界面·头条2017中国名人收入排行榜
而且,这还仅仅是众多网络付费内容中的九牛一毛。
新华视点称,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深度普及,互联网内容也杂乱无章、良莠不齐,为用户带来筛选的困难。优质内容越来越成为稀缺品,分答、得到、知乎live等知识共享平台的涌现,预示着知识付费春天的来临。
在薛兆丰开设专栏的平台上,还有近30个不同领域的学者开设了付费专栏。比如天使投资人李笑来开设的“教你如何变得更值钱”的专栏,订阅人数超过了17万,科学作家万维钢开设的西方书单解读专栏,订阅人数超过12万。
一家英语学习的知识共享平台推出的线上短期阅读训练营也十分火爆。每人收费近200元,仅仅一期的付费学员就超过400人。
“没想到知识学习消费大潮说来真的就来了,这么快!”一位网名为“读书还要去模仿”的订阅者留言说。
阿里应用分发平台近期发布的2017年二季度应用行业报告显示,以“90后”为主的知识付费用户已达到5000万,预计今年知识付费的总体规模将达500亿元。
知识付费火了,papi酱罗永浩却退场了
薛兆丰在专栏里对订阅者说,他要做“陪你买早餐的经济学家”。
被称为“知识经济”商人的罗振宇说,当前行业边界正在消失,每个消费升级的行业都在争夺用户的时间,用户选择用学习来填充碎片化时间,是有价值的真实需求。
然而,知识付费的风口能持续多久?谁又能引领知识付费的潮流?这些或许都还是未知数。
今年5月,分答上线了付费社区,形成以“问答+小讲+社区”为主的三角形知识架构。用户加入社区可获得原创文章、问答互动、内容分享和社群交流。7月6日,papi酱宣布加入分答付费社区,转型做知识付费。papi酱在分答开设的付费社区主题是“不设限青年研究所”收费标准为99元/半年(2017年7月6日-2018年1月5日),在分答美识节期间,价格为79元/半年。
▲papi酱在分答上推出的一个与社区用户在线问答的栏目
据网易科技报道,papi酱还邀请了姬十三、鹦鹉史航、王啸坤、曲玮玮、傅踢踢、寺主人、倪一宁、韦思嘉、陈章鱼 、醉鹅娘、你好_竹子等名人作为社区嘉宾与用户互动。
然而,在开通2个月之后,9月11日,papi酱在分答社区发布了停更声明。
她给出的主要原因是:
除了每周音频的录制,每天都会抽时间在社区里和大家在线互动,随着加入社区的人越来越多,需要在社区里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随之剧增;
而在短视频方面,粉丝们又每天都在等着更新;此外,还有频繁的出差和日益增长的其他工作的时间消耗。
因而,只能放弃所有的休息时间来兼顾,白天努力地拍视频,晚上熬夜准备社区的选题,生活节奏被彻底打乱了,连日超负荷的工作导致身体出现了各种不适,再三考虑决定停更分答社区。
为了弥补每一位papi社区用户的损失,papi酱和分答将全额退还所有用户预先支付的费用。有人根据点赞数量和评论数量估计,付费人数应该在1000左右,乘以79元的单价,这个付费社区的总销售额应该不到10万。
每经小编(微信号:nbdnews)注意到,papi酱退出知识问答的理由,与稍早一些做出相同决定的罗永浩如出一辙——身体不允许+没时间“兼顾”主业。
8月25日,罗永浩在得到发布了一封致歉信,在信中他表示因为对自己要求很高,这三个月每天耗在准备课程的时间需要4-6个小时,也努力与得到方面沟通希望能够呈现更加精彩的课程,但目前自己的身心状况和公司的现实发展局面确实不允许老罗继续把课程继续下去,无奈之下做出了停更这样的决定。
在今年5月得到APP举行的知识发布会上,罗永浩推出《罗永浩干货日记》,谁也没想到,三个月后,这件事就黄了。
知识付费背后有哪些“坑”?
papi酱和罗永浩的退场,使得不少人再次把目光聚焦于内容生产、模式、知识变现等问题上。
▲图片来源:《2017移动互联网知识付费行业新观察》
新华视点指出,用户愿意付费的内容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具有强IP效果的经验、知识,另一类是因版权限制不得不付费的内容。但内容提供者很清楚,用户只愿意为优质内容买单。在订阅者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的背后,专栏作者及其团队花费了大把的时间来制作内容。
因此也有人说,半路退场的两位大V,都“大大低估了生产知识的难度”。
网络平台用一种标准化合约交易的方式实现知识付费,是一种交易方式的创新,简单、直接、高效,价值不言而喻。
但广州日报评论员练洪洋认为,市场越来越大,消费者可选择的范围越来越大,如果管理跟不上,市场也可能慢慢被玩坏。从内容生产角度,除了服务合同、消费关系、着作权和隐私权保护等领域存在风险,还存在产品质量问题;为了吸引消费者,个别知识付费频道存在产品营销等现象;从消费者角度,货不对板、影响用户体验是最大困扰。
比如,有消费者花了上千元向某个名人提问题,结果对方回答“不清楚”。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或者,回答者“顾左右而言他”。提问者认为不够全面,价值不大,又该怎么办?
或许正如光明日报所说——知识付费是门好生意,但前提是先做足“知识”,再惦记“付费”。在此基础上,才能讨论下一个问题:知识付费时代,对为知识买单的个体而言,自我成长的期待能不能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