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21日 15.2°C-18.5°C
澳元 : 人民币=4.7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留学归国后依然待业?继非985简历后 HR开始扔海归简历了...(图)

2017-09-04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近些年,留学大军越发浩荡,而有关“留学依然待业、‘海带’需真才慢炖变‘海鲜’”的媒体报道也穷追不舍。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曾经供不应求的饽饽如今不再香气逼人,取而代之的是“见光死”的尴尬处境。

见光死,常用来形容生命力脆弱、抵抗能力差,需要依赖某特定环境才能生存的事物,见光之前往往是美好的。

在留学生就业问题中,“光”可以理解为劳动力市场,而见光之前的美好则指代“‘平庸’被留学的一纸文凭包装成了不那么平庸的模样”。就业市场的力量如同见光死的悲剧式结局,破碎掉了大众幻想中优秀的留学模样,让“美感”荡然无存。

留学却依然待业?留学凭什么不能待业?

语言的某种使用总自带含义,不论是留学生自述还是媒体舆论,“留学却依然待业”的说法背后似乎暗含了三种认同:

其一,默认国外教育优越于本国教育,按照教育回报理论,优质教育理应获得优质回报;

其二,这里要算一笔经济账,花了高额的学费留学海外,回国后需要回本;

其三,留学身份给了主体优越感,“留学”意味着就和别的大学生不一样,身份能带来竞争优势。

但是,留学凭什么不能待业呢?

当下留学生群体已发展为“平常”态势。留学生生源属性日趋平民化、大众化,破除认同三中的“身份优势”。此外,留学生同样身处劳动力市场竞争的常态之中,并不是成功留学就可以,留学质量还需要劳动力市场来考核,这又破除了认同一和认同二中“理所应当的教育回本与优质回报”。

大众化的中国留学

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留学归国人数达至40.91万,相比上一年增长了12.14%,而当年出国留学人数增长率仅高出其不到2个百分点。相比之下,2001年出国留学人数增长率与回国人数增长率的差距为81个百分点,为2015年该差距的四十多倍。

留学归国后依然待业?继非985简历后 HR开始扔海归简历了...(图) - 1

从国际形势看,2015年中国的海外留学生为126万多,约为国际留学生总数的25%,即每4个留学生当中,就有1位中国人。

从留学范围看,截至2015年,中国不仅是美、加、英、澳等英语国家、同时也是日、韩、新加坡等汉语文化圈国家的最大留学生生源国。

留学归国后依然待业?继非985简历后 HR开始扔海归简历了...(图) - 2

从留学支持看,作为耗资巨大的留学选择,中国学生的留学费用以自费为主,主要依靠家庭资助。近五年,自费留学比重一直高于92%,这自然也是中国家庭可支配收入提高,中产阶层队伍壮大后的教育投资表现。

从留学阶层看,新东方前途出国联合全球市场调研公司Millward Brown 2016年针对留学人群的调研数据显示,一般员工家庭在留学生家长中占比32%,仅次于中层领导家庭,相比2015年上升5个百分点。

留学愈演愈烈,而归国之势也发展迅猛,留学生规模的扩大和留学阶层的扩展使留学从“稀缺”变得“大众”,留学生的层次参差不齐,仅依靠身份标签失去传统的竞争优势。

绕不开的人才市场规律

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是就业市场主要的可竞争性力量,相较于本土大学生而言,拥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人才的优势在于其独特的人力、社会资本,美其名曰“跨国资本”。前者即对海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的掌握;后者即广阔的海外关系与信息网络。

若有两者护体,在残酷的劳动力市场中便无所畏惧,那么,归国留学生有没有这“两宝”呢?

一 裸归的留学生们

以留学生们最青睐的流向国美国为例,据《2017中国留学生在美就业白皮书》,中国留学生身上一个非常鲜明的特质是“裸归”。

何谓“裸归”?

“裸归”指在海外有教育经历,但是缺乏实习与就业经历的海归。但相比学校成绩,企业的雇主们更看重的是相关的工作经历。

人力资本流动的技术溢出效应认为,之前在外资有过工作经历的人员由于具备先进的技术管理等知识经验,在其流动到内资企业包括自己创业时,都能够提高内资企业的生产率。

然而不堪的是,就美国而言,2016年中国送出的54万留学生中约37万留学美国,占比69%,然其中90%的学生都是裸归。人们常常用“小海归”来描述那些高中或大学毕业之后直接出去留学获得学位,但是缺乏经历的留学归国人员,相比在海外有数年工作经历的大海归,他们在国内市场难以赢得比本地大学生更强的竞争优势。

留学前的非就业取向

美国非营利机构世界教育服务2015年的数据表明,在留学前,相比印度学生(中国和印度是输送美国留学生人数最多的两个国家)最重视的职业前景,中国留学生把学校声望作为首要考虑因素,名校情结深入民心。

此外,中国留学生最热衷的还是商科、管理类和金融经济专业,而最大比例的印度学生选择了STEM学科,即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专业。美国的就业政策也为STEM专业的留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实习工作机会。举个例子,美国理工科的OPT(短期工作许可)期限为3年,而文商科类的期限只有1年。虽然目前中国留学生选择STEM学科的趋势加强,但仍需一段时间才能与市场吻合。

二 “垃圾留学”

一位曾经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青年学者将身边的留美学生分为两个群体:

一类被他戏称为“cash cow”,顾名思义,为美国创造产值的奶牛。

《2017中国留学生在美就业白皮书》显示中国家庭对一个留学美国的大学生四年平均投入为170万左右,足可见多大的产值贡献。而调查结果显示,上述裸归的大学生们平均月薪不到7K,如果真正来计算教育回报的话,他们需要花上20年的时间才能回本。

另一类则是非常优秀的、能够拿到全额奖学金或者国家公派的留学生了,这类学生在美留学甚至一年能省下一笔钱。当然,公费学生群体毕竟是少数,2017年最新数据显示,国家公派留学生为32500人。

就本科阶段而言,垃圾留学群体往往是那些在国内无法上本科甚至无法进入高职高专的高中生。海外的教育机构看准了这一市场,降低招生门槛,创造生源赚取费用,国外野鸡大学的称号早已耳熟能详。而这类学生的留学生涯也是在混日子,甚至连语言关可能都没过,只能混迹于华人圈中。

教育具有防止阶层地位滑入谷底的功能,当国内不受认可的高职教育无法满足家长的需求时,有条件的家庭就会寻求跨国教育资源,拿到看上去似乎高大上一些的洋学历总比在国内获得在就业市场中毫无存在感的大专学历要强。垃圾留学生在国外既不能精学专业,又无法建立有效的社会关系,回国后该走向何种就业状态,不说自明。

就硕士阶段而言,以需要强大意志力、自控力并吃苦耐劳的考研经历为例,每个考研人都知道,这一年的时光甚至比高考岁月还艰难些。在高学历颇为重要的社会环境中,家庭环境不错的学生们又把目光投向实行“宽进严出”的海外硕士教育了。

对申请者而言,只需要英语过关(培训机构保驾护航),绩点不错,基本就能够获得一份还算不错的海外offer,其中包括名校的冷专业。相比国内苦逼的考研生活,海外的offer周期短,见效快,尤其对于只需要一年就可以拿到学位的硕士。但是,一年期的海外硕士在国内市场的认可度偏低。

三 依然相信北上广

北上广向来是人才的神往之地,对留学回国群体来说亦是如此。2016中国留学发展报告显示,留学人员的就业区域集中于一线城市,北上广市场经济发达、金融制度完善,国际化程度高,为其所青睐,包揽了就业区域的前三名。

一项对海归工资收入的研究表明,只有在东部地区,海归经历才能够明显提高个人的工资收入,而在中西部地区,海归经历并不能获得可观收益。所以,那些有再归海想法的群体也主要来源于二三线城市。

留学结构VS回国结构

人口结构的较量

教育学者熊丙奇将留学归国群体假设为三个1/3,可能1/3为以往的精英留学,另外比1/3多一点的是中层次留学,最后的1/3是低端留学。按照这个结构来看,最后的1/3在国外很难找到工作,只能回国。中间的1/3大部分是回国的,尤其在各国陆续缩紧移民政策的背景下。

而真正的精英留学这块,回国的人还是很少。权威调查显示,精英留学归来的人数大概只占了10%-20%,这是关键。

2013年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发布的《国(境)学历学位认证报告》中,海归总量虽大幅度跃升,但是高层次人才占比仍较低。2012年归国留学人员中获博士学位的申请者仅为5.8%,而美国国家科学院“博士学位获得者调查”发现,2011年被调查的中国籍学生仍有82%希望留在美国工作。

留学端的低龄化

另一较为严峻的现象则是留学低龄化。

美国门户开放的报告显示,2015-2016年赴美读本科的中国留学生达到了13.6万人,比前一年增长8.9%,且连续第二年超过同期留美研究生的中国留学生数量,占比第一。2015年出国读高中的学生比例也上升至27%,而咨询小学阶段留美的家庭数也上升。

与此同时,最新的高招报告中隐含了北上广的生源外流现象。2017年,北京市高考报名数连续第10年减少,而上海的趋势更为明显,相比2006年其缩减数量超过50%,江苏湖北连续多年下降,广东省也蠢蠢欲动,高考报名数量连续第二年下降。虽然高考报名数减少与生源外流不一定等同,但某种程度上前者因后者而起,尤其对经济发达地区而言更是如此。

作家鲁引弓谈及热播电视剧《小别离》中的低龄留学现象时曾说道,“只有把脚下的土地建设得更好,才会让走和不走都不再纠结。心能在此岸安放,即便去了彼岸,心也还是回家的方向”,而现实中送孩子走,并非因为认知彼岸,而是不满意此岸。若真如他所言,中国大陆的教育体系某种程度上似乎对学生构成了推拉理论中“只推未拉”的效应。

习得一身武艺便无畏“见光”

在劳动力市场中,以“平常心”看待留学生就业问题,发现与内地学生的就业症结相差无几:同样不再因精英化而轻易获得向上流动,同样需要实现人口技能、素质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同样憧憬于帝都和魔都。

“留学让优秀的人更优秀,让平庸的人更平庸”,留学的人有很多种,但待业的人只有一种。那些“只能依赖文凭才能优秀”的裸归学生和“仅一纸洋学历傍身”的低端留学生一旦被搁置在现实的就业竞争中时,最容易沦为“见光死”的群体,吃不开,混不好。在人才竞争中,“只有习得一身武艺,出海归来,看到的仍是一片蓝海”。

然而,低龄留学潮和精英人才流失问题却凸显出此岸教育体系与经济发展的不完善之处。纵观历史发展,大国崛起靠的是科技、产业和制度进步,2008年中组部实施了“千人计划”引进全球6000位顶尖人才,但是若要在国际舞台上出彩,仍需要更多具备国际化视野、技术和管理水平的留学精英。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