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台的这项制度,竟让在华外国人有了生活新目标(组图)
中国正成为一片发展热土,吸引着许多外国人前来寻找机会。根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结果,在华合法工作的外国人数量达20万,另外还有40万家属。
为了提升外来人口的质量,中国于今年4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将在华外国人划分为A、B、C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其中,A类为顶尖的专业人才,比如科学家和全球500强企业的管理者等;B类主要指在管理和技术领域有专长的人才,涉及领域主要有贸易、体育、文化以及教育;C类则是普通人员,包括那些技能不熟练或服务领域的工作者。
比起C类,中国更需要A类和B类人才帮助建立创新驱动的经济。在新政策下,符合A类人才的条件不仅意味着在专业方面受到肯定,还意味着不受工作经历和年龄的限制。相比之下,B类外国人则要受到年龄不得超过60岁的限制。
政策一出,不少被划分到B类的外国人纷纷感到担忧。一名在湖南长沙担任英语老师的老外就因为年龄限制,不得不另谋出路。这名老外有着20年在多个国家担任电信公司系统工程师的经验,还有8年担任高中、大学英语老师的经历。他表示,自己非常喜欢中国,如果自己是A类,就能继续在中国工作了。
有名老外一开始对自己被划分到B类愤愤不平,但随后他觉得这一政策或许能带来更多透明度和责任心,会是一件好事。
不少外国人则有了新的人生目标——“冲A”。
分类管理政策有着明确的标准,参考的依据主要有薪资、教育水平、中文语言能力以及年龄等。这也为想要“晋级”的外国人提供了努力方向。
一名印度籍的软件工程师表示,虽然作为B类外国人在中国也能生活得很好,但是这也让他有了新奔头。目前,这位工程师已经制定了一份明确的计划——苦学中文并进军500强企业。他表示,希望自己能在未来升级到A类,在中国变得更受欢迎。
一位英语教育机构的人事部工作人员表示,在华外籍教师一般被归到B类,现在公司内不少外籍老师都开始学习中文,并参加公司内的管理项目,希望有朝一日能提升自己的等级。
美国《外交学者》网站曾刊文称,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得益于人口红利,取得令人瞩目的经济成就。
但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以及城市化推进,近几年中国人的工资不断上升,中国不少公司已经开始将一些技能要求不高的产业转移到亚洲其他国家。
从过去的低工资发展模式转型为一个更加依赖技术且资本集中的经济模式,是中国的唯一选择。而这样的转型,需要人才来推动。
中国政府也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如今求贤若渴,希望能吸引外籍人才帮助促进中国的经济转型。
中国的“绿卡”审批工作从2004年开始,往年一般发放几百张。2016年,一共有1576名外籍人士获得中国永久居留权,比前一年增加了163%。这样的增长说明,中国希望更多的外籍投资者和名人来华居住。
被吸引来的外国人才中,就包括前NBA球员马布里。他说:“这里是远离故土的家,我爱这里。”还在社交网站上挂出自己吃中国火锅的视频,俨然一副“老北京”的架势。
一些原本在国外发展的中国人也回到了祖国。今年2月,两位科学家抛弃了他们美国公民的身份,重新成为中国公民——1957年获得诺贝尔奖的杨振宁和2000年获得世界计算机科学领域最高奖项“图灵奖”的姚期智,二人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振宁(左)、姚期智(右)
此外,从地方政府到国务院,简化外国人工作申请流程的方案都在推行,为外国人才在华工作减去不必要的繁琐程序。
中国正在各方面体现出对人才的尊重,也希望优秀的外国人为中国发展带来独到的经验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