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乐重现!谭盾《敦煌遗音》发掘古乐谱 奏出千年辉煌与沧桑(组图)
千年石窟
敦煌遗音
一卷卷藏在大漠深处的经文和乐谱
在百年前纷纷散落
遗失在世界各地
▲敦煌壁画里的飞天琵琶
没想到
有音乐人根据壁画和古乐谱
重新编写了曲子
制作了古乐器
让我们能听到千年前的敦煌遗音
他,就是谭盾
▲谭盾在敦煌
为还原古谱
造访世界各地图书馆、博物馆
几年前北京的“敦煌遗书”展览,揭开了谭盾人生的一个全新篇章。“从展览上我知道,敦煌有无数手稿、乐谱散落在世界各地。当时我就下决心,要走遍全世界寻觅这些敦煌珍宝。”这成为他编写《敦煌遗音》的缘起。
最让他感慨的是大英图书馆。那里恒温馆藏着14000册敦煌手稿,全是唐代的文物。其中一本《心经》,全文266个字,一字都不缺,字上还配满了乐谱和舞谱。也就是说,这是一本乐舞谱,“你读了谱可以还原唐代的音乐和舞蹈。”
第一次触碰到它们的时候,谭盾说自己的手颤抖了。
▲谭盾在大英图书馆
谭盾随后向大英图书馆馆长讨要《心经》的手稿,馆长答应了,但提出了一个条件:待把《心经》上的乐谱、舞谱翻译出来,他要保证该作在大英图书馆首演。
“我同意了。”从那时起,谭盾开始逐一研究散落世界各地的敦煌手稿、经文,而他碰到的首个问题,是怎么把这些手稿翻译成音乐。
在此期间,日本学者林三谦,中国学者叶栋、陈应时、庄壮等人的研究成果,给了他不少启发。然而,几位学者都是根据自身经验去研究、整理这些手稿,谭盾大概是第一个从作曲的角度去翻译的人。
“我就按照自己的理解去编译。”谭盾说,这些手稿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节奏,只有音符,“你要回到中国诗歌,唐诗宋词的平仄韵律里去寻找乐韵。”
▲上海的琵琶演奏家施文卿将和上海爱乐在上海之春首演谭盾的敦煌古谱《长沙女引》
本月13日,谭盾将与上海爱乐乐团举行一场音乐会,名为《海上-天上-心上丝路·丝路音乐会》。在这次音乐会将呈现谭盾根据古谱翻译的《敦煌遗音》中的三部作品:敦煌五弦琵琶《长沙女引》、唐代压脚鼓《水鼓子》以及敦煌反弹琵琶《飞天》。
谈起这三个乐曲的来历,谭盾像是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长沙女引》的乐谱是他在法国的某个图书馆中获得的。长沙是谭盾的故乡,因此他与这本古谱“一见如故”,《长沙女引》也成为他翻译、配器的第一部敦煌古乐。
再现传说中的“反弹琵琶”
然而,有了古乐,该拿什么乐器来演奏?谭盾又开始研究敦煌古乐器的复原。敦煌壁画中描绘了4500多种中国古乐器,大部分已经失传,有的甚至没有文字记载。
其中,最让他感兴趣的是传说中的“反弹琵琶”。
▲敦煌《反弹琵琶图》
“在敦煌壁画中,反弹琵琶出现过上百次。图中的演奏者轻盈飘逸,似梦似幻。然而现实情况是,没有人能表演反弹琵琶,因为实在太重,演奏员根本举不起来。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反弹琵琶表演都是舞者拿着模型跳舞,而不是真正的弹奏。”
▲谭盾介绍根据敦煌壁画还原出的“反弹琵琶”乐器
为了能重现敦煌壁画中乐手亦弹亦舞的醉人情景,谭盾反复研究壁画的内容,发现画中的反弹琵琶神似葫芦的形状。是不是可以用葫芦来做琵琶?于是,他从民间搜罗到一只大型的葫芦,一劈为二,送进了上海民族乐器厂。“6个老师傅,研究制作了整整一年,终于做出了两把琵琶,一把重9两,另一把重1斤。”
谭盾说,有了琵琶的形,他还缺琵琶的“魂”,那就是琵琶上的弦。他辗转了解到在日本的一个村子里有一户人家,祖孙八代沿袭着一门手艺,就是制作“唐弦”。于是,他又专程飞到日本定制“唐弦”。
▲谭盾指导排练中的敦煌反弹琵琶乐舞《飞天》
除了反弹琵琶之外,谭盾还逼真地还原了敦煌壁画里无数次出现过的脚踏鼓。
“古代用脚踩鼓的传统在哪里?”对脚踏鼓追根溯源的过程中,谭盾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从上海坐船到了泉州。一上岸,他就发现泉州保留了诸多唐代音乐的踪迹,而在泉州民间艺人那里,他也找到了压脚鼓——以脚踩鼓,就会有“哆来咪发”的音调跑出来。
▲谭盾带上海打击乐演奏家荣辰初去海上丝路古都泉州,在唐代压脚鼓活化石老艺人陈智杰的传授下,将和上海爱乐一起世界首演交响压脚鼓《水鼓子》
因为这些研究,谭盾写出了唐代压脚鼓《水鼓子》——这便是《敦煌遗音》里的其中一首曲子。在敦煌壁画里,美丽的女性都会把脚部涂成白色,演《水鼓子》时,谭盾亦要求演员身穿白服,脚部涂成白色登台。
然而,研究越深入,谭盾越感到时间不够用。“敦煌的壁画里有4500多件乐器,复原的工作,在我有生之年几乎不可能完成。”他告诉记者,他有一个“小目标”,就是复原12件乐器,组成一支敦煌乐队,全世界巡演时只奏敦煌遗谱和遗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