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精英男用公司津贴到澳洲住大房子!落叶扫不完电费好惊人
二十年前,我被公司外调到澳洲墨尔本工作生活过两年,工作内容早已忘光,生活细节却历历在目,这些细节造就我人生观巨大转变,如果不是因为那两年,我不可能过我现在过的生活,做我现在做的事。旧地重游,触景有感,回味一下澳洲生活教我的二三事。
首先是公园,台北出生长大的我,从不知城市为什么要有公园,直到移居墨尔本,这里遍地公园,人们习惯周末假期在公园运动、野餐,或无所事事。释放工作压力之外,还可以和亲朋好友沟通交流,吸收大量维他命D,确保一夜好眠。我常觉得公园之于澳洲人的重要性有点像KTV之于台湾人(虽然这个比喻有点不伦不类),只是除了同样能消磨时光以外,KTV的功效和公园几乎刚好相反。
其次是慢跑,我从小喜欢运动,但仅限球类,最不爱跑步;来到澳洲,公园里有许多人慢跑不足为奇,满大街都看得见随着红绿灯跑跑停停的跑者,甚至还有几位同事每天跑步上下班,当时在我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年届四十,腰围渐宽,澳洲慢跑者的矫健身影再次在心中浮现;于是跑去买双跑鞋,勉强加入慢跑行列,如今已保持习惯十多年,维持体型,控制三高,还带来好心情。
澳洲开车靠左,刚开始我很排斥,觉得违反人性,而且无论多小心,每次转弯总是开动雨刷,还多次吓坏其他驾驶人和自己。勉强一段时间后,却成为简单反射动作,就像骑脚踏车一样,学会终生不忘。出于惯性,我们常用理所当然眼光评断事物,一旦尝试新奇,却发现并不必然如此,跨出舒适区不容易,带来沮丧失败的同时,也增强生活功力,开车如此,其他事物也一样。
(图片来源:网络)
这趟特别回去拜访了二十年前的旧居,我从小住公寓,当年用公司租房津贴,刻意挑了一个有前后花园的house。大房子住起来确实舒服,一段时间后问题却一一浮现:买不完的家用物品,清不完的落叶杂草,贵得吓人的冷暖费用,买瓶酱油都得开车等。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人常觉得得不到的才是好的,事实是什么地方都有它的好,也都有不足,不管身处何处,融入环境,适应环境,利用好处,避开不足,才是生活王道!改变居住地虽然辛苦,但可以扩大视野,而且充满乐趣。
念书时英文成绩一向不错,当年来到墨尔本,却结结巴巴开不了口,担心听不清楚,害怕讲不正确,常为此感到沮丧。后来发现,来自不同地区的当地居民操着五花八门口音说英文,有些仅限少数单字加肢体动作,才渐渐体会语言只是沟通工具。自此,听不懂就请对方再讲一次,说不好就换个方法再说一次,只要多讲,自然熟练。学习语言只需两招:一、进入环境,二、开口。做到这两点,语言就是引领我们进入文化海洋的工具,做不到,发音再好,文法再棒,分数再高,都是白搭。
台湾上班族加班是常态,下班后还经常和同事一起聚餐唱歌、谈论办公室八卦。刚到澳洲很不习惯,公司规定五点下班,不到五点十分,多数人都已从办公室消失。工作以外的时间专属家人和朋友,偶尔假期邀请同事到家中与家人一起烤肉聚餐,也从不谈论公事。澳洲人是“工作为生活,而不是生活为工作”的忠实演绎者,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野心和梦想,只代表他们的梦想不在办公室里。
(图片来源:网络)
高尔夫在台湾是贵族运动,球场专属中年男人,澳洲球场上男女老少,贩夫走卒,什么人都有。后来渐渐发现球场就像社会缩影,澳洲职业无贵贱,白领经理人和蓝领工作者税后收入没有明显差距,出入场所、生活方式没有明显不同,社会风气普遍没有唯有读书高观念,也不认为坐办公室就“高尚”。有人称台湾年轻人在澳洲游学打工为“澳洲台劳”,有一点可以确定,澳洲人绝不会称他们在台湾旅行打工的年轻人为“台湾澳劳”!
或许澳洲生活教我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Worry Free的生活态度!一般台湾人碰上困难挫折,或和金钱相关的事,经常烦恼焦虑,抱怨连连;同样情况若是发生在澳洲人身上,大多耸耸肩,口中吐出一句“No Worry”,然后该干嘛干嘛。一开始觉得他们怪怪的,猜想大概因为社会福利好,才能那么乐观豁达。
(图片来源:网络)
接触多了慢慢发现,真正原因是澳洲人普遍有工作以外的追求,譬如爬遍各地高山、成为业余作曲家、陪伴小孩成长等。心中有更重要的事,自然不会过于执着于眼前困顿,也才不会把金钱当成判断人事物轻重缓急的最高标准。我后来在四十五岁离开职场,追求自己真正想过的生活,和受到这种价值观影响有很大关系。
说了这么多澳洲的好,有没有不好的地方?当然有,多了!气候诡谲多变、物价高、夜生活贫乏、部分地区治安不佳、电视不好看、酗酒者多、偶尔碰上粗鲁无礼的人等等。没人说这里是天堂,这世上也没有天堂,之前说过,不管身处何地,都要尽量利用它的好,避开它的不好,碰上不顺,与其像某电视主持人到澳洲度假一趟回台满腹牢骚,我选择能躲就躲,躲不掉就……No Wo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