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4月27日 19.3°C-23.0°C
澳元 : 人民币=4.73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生死缓缓,如水绵长——血液透析病房半日谈

2017-08-25 来源: 每日人物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这是Epoch非虚构故事大赛50强作品的第13篇。


以下为作者原文,未做任何改动。

血液透析是治疗肾功能衰竭的常用手段之一,患者每周三次固定时间和时长在透析病房接受治疗。由于其患病人群体和治疗方式的特殊性,透析病房与人们印象中的一般医院病房大相径庭。本文以一次透析的时间为线,以作者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和相关人物的口述为材料,记录了病房里病人、家属、医护人员之间关于生死、人性的故事。




 | 杨雯靖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早上七点,门紧闭着,门缝里光影偶有晃动,依稀能听见里面有人忙碌的声音。

外面的走廊上陆续来了人,多数都是中老年,也有个别青壮年。互相认识的人们会寒暄几句“早啊,你们来啦?”“是啊,刚才有电梯又故障了,上来时真挤!”

来的人除了陪伴者外,都会先称体重,把数字报给工作人员,然后回到走廊和房间的凳子上,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天,悠闲地等待着。

八点,门开了,人们从容不迫地走进去 —— 这是一个有上千平米、三面有落地窗的大房间,称过体重的人都娴熟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平躺了下来。

这里是国内数一数二的血液透析中心,共设有64个透析机位床位,每天都有4班、共256名急慢性肾功能衰竭(主要为尿毒症)病人在这里接受4小时一次的透析治疗,每个病人每周都固定时间来透析两至三次。

与这家世界规模第一的综合性单点医院的其他病房不同,透析病房安静有序,没有消毒水和刺鼻药物的气味,没有一拥而上围着病人的家属或是探病者,也少有东奔西跑忙碌的医护人员。

在这个像把一张张办公桌换成床的类似写字楼的空间里,一开始安顿好病人的家属已回到等候区,病人则被一根比输液管略粗的透明软管连上机器后便慢慢睡去,他们把自己的生命托付给了正发出轻微嗡嗡声的机器,和那根直径不到一厘米的已变成殷红色的体外血管。

生死缓缓,如水绵长——血液透析病房半日谈 - 1透析中的病房一隅

1

透析过程中除规定时间外,家属不能随意进出病房。他们大多坐在等候区的椅子上聊天、打牌。

九点过,刚坐下来歇息了会儿的商婆婆起身去买菜。

原是本院护士的商婆婆年届八旬,三年前查出肺癌,在手术台上闯了一遭鬼门关,术后只休息了一个月,便回到透析病房来,照顾老伴王大爷。

商婆婆走路快,医院周围哪里有好菜好肉,她最熟悉,常常热心地帮其他病人家属代买。买完菜回来的路上累了,她就把手上五六个袋子放在路边花台上,自己在一旁吹吹初夏的凉风,休息好了再走。

孩子们忙于生计不在身边,请来照顾的保姆不尽心,她也不往心里去,反倒给赌气不干活的保姆做起了饭。没过几天,保姆自觉惭愧走了,她一个人把王大爷和自己照顾得越来越精神,连家里种的花草都愈发生机勃勃,幼苗经常被她当作礼物送给透析病房的其他人。

透析室常有新转入的病人,大多都是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的,这时的病人和家属都容易产生负面情绪,这时候,护士老师和其他家属们就会用商婆婆的故事鼓励他们。

而对于偶尔在门外徘徊、打听透析疗效的生面孔,大家都会积极的介绍道:“我们这儿还有百岁老人呢!”,这说的是去年冬天在病房里庆祝了百岁生日的焦大爷。

焦大爷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英雄,曾在南京打下日军战机。他透析三年有余,能精神十足地回答每一个慕名而来问他年龄的人,被问得多了还会赌气回一句“我三岁!”

焦大爷百岁大寿那天,透析病房的大门、工作台和老人所在的单独隔间的门上都用彩带和气球装饰得喜气洋洋,病床上方贴了一个大红的“寿”字,医生、护士、各位病人家属和记者簇拥着穿着大红棉袄的焦大爷,听他口齿伶俐、思路清晰地从在黄埔军校的日子开始讲述自己和祖国的一百年。医院为他准备了一个四层高的寿桃蛋糕,给病房里的每一个人都分了一块,让大家都借此沾沾百岁老人的喜气。“健康长寿”这句许愿和祝福常用语,对于这些长期待在病房里的人来说,遥远又迫在眉睫,而焦大爷率先实现目标,又一次成了英雄。

生死缓缓,如水绵长——血液透析病房半日谈 - 2

媒体报道焦大爷的百岁生日
2

十点到十一点是病人加餐的时间,家属们又回到病房里照顾。41床的张老师正吃着爱人任老师剥好的枇杷,脸上洋溢着微笑。

六年前刚开始透析治疗时,作为原医院消化科主任的张老师也免不了心理上的极度抵触,不愿与人有表情和言语的交流,再加上病痛的折磨,整个人毫无生气。可是任老师不同,即使张老师因透析体力消耗过大无力行走,甚至得靠着年过六旬的她推着自行车载着去透析,瘦弱的她却总是露出温柔甜美的笑容,对张老师,亦对透析病房其他人。夫妇俩没有孩子,任老师把此时的张老师当作孩子一样,每天给他按摩、陪他锻炼,让他慢慢恢复体力行走。

半年时间,张老师病情得到了控制,性格也开朗了起来,慢慢的,有病友和家属在透析中见缝插针地找时间向他求诊。他偶尔还分享他对深奥医学问题的见解,与身为眼科医生又爱热心帮忙的任老师一起,收获了大批“粉丝”。

与早上相比,此时的透析室几乎没什么变化,只是靠里的墙边多了一张临时病床和一台机器,床上躺着一个四十多岁的女人,正闭目休息,她灰白的长发散开在枕头上,衬得她脸上的皱纹更加明显。床沿的小号牌上写着姓名、年龄,另有三个大字“百草枯”,显得格外扎眼。

“怕是救不回来了”照顾自己母亲透析八年多的杨阿姨轻叹道,她转过头去专心地削起了苹果,一片一片喂给母亲刘婆婆吃,不忍的目光回避着临时病床的那个方向。

杨阿姨见过类似的病人太多,以至于记不清数量了。这些病人大多因为感情纠纷、生活重压之类常见轻生原因,喝下他们所在农村或偏远地区最容易获得的自杀药。如果亲人发现及时,会不顾一切地送他们到条件足够的医院,期盼洗胃、血液透析能带来生还的奇迹。然而,只要仅仅一小口——5毫升的量,不论此刻躺在病床上的轻生者是去意已决,还是悔不当初,死神都会如约而至。

所谓“奇迹”正是因为鲜有能被救回的例子,这些例子中多数是误服、量少、抢救及时的幸运者。而轻生的情况中,代价高昂的治疗,能换来的也只是亲人们在祈求奇迹时得到的片刻的心理安慰。

病房里64个病人都因求生而来,而和这个女人类似的“临时”病人们,曾经拥有他人求之不得的健康,却因求死而来。

有的轻生者刚来病房时面色看上去比病房中许多家属都健康;有的天真地以为自己只是赌气地喝了一口,身上哪都不疼,很快就可以出院回去好好生活了。可从嘴唇碰到药的那一刻,他们的人生就几乎没有了可逆性,透析不过一两次,溃烂将从他们的口腔蔓延至内脏、全身,随着死神逼近的脚步,他们能清晰地感受到生命正一点一点从他们身体里被抽走,最后在肺纤维化后慢慢窒息痛苦中,结束自己选择的痛苦惩罚。

病人加餐完,家属们正要离开病房,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冲了进来,在女人的床边大哭着喊“妈妈”。女人不说话,孩子就趴在她的床边,目不转睛地看着她的脸,像是想把妈妈的模样牢牢刻在心里。

杨阿姨又轻叹一声,走出病房。她想起了另一个小伙。

小伙和媳妇儿来自外省山区,夫妻吵架,女孩冲动喝下百草枯,当地医院能力不足,告诉小伙最后的希望在这里,小伙便连夜坐火车跨省送她来。然而希望马上就化作了绝望,女孩进透析病房时,医生说,已经没有抢救的必要了。病房外聚集起了探听到消息的“生意人”:给逝者穿新衣的,卖寿衣的,摆灵堂的……“黑压压的,像一群乌鸦”杨阿姨形容道。

“乌鸦”们一脸木然地看着小伙在病房外哭得悲痛欲绝。小伙能为媳妇儿做的最后一件事是把一息尚存的她带回去——按老家风俗,人必须死在家里。

“乌鸦”都散了,只留下个矮个男人,是运人的包车贩子。女孩已是经不住长途公共交通的折腾,贩子开价八千,这是山区家庭难以承受的天价。小伙掏出身上东拼西凑来给媳妇儿治病剩下的钱,还差了快一半。在病房外常驻的家属们帮着小伙苦苦哀求下,男人降到六千,不愿再少,“半途人没了我可就亏了,不吉利。这已经是天大的善心了。”小伙跪下再求,他却坚决地摇了摇头。

家属们一拥而上,围住男人,掏出他们兜里全部的现金,几分钟凑齐了差额,余下几百元硬要小伙收下:“留着路上吃饭、回家给两个小孩买吃的吧。”

小伙离去时走到电梯门口,忽然转身过来,跪下,给目送他们的家属们磕了个头。

3

杨阿姨和这些家属们见过的生离死别太多,如何让病房里那些已经离死神很近的病人晚一些和自己道别,才是他们操心的事。

透析室内外,气氛又恢复了加餐前的轻松。有的家属给病人拿药、申报医疗费,各自去忙了。剩下的继续聊天打牌,刷微信朋友圈、给病房里年纪较轻的活泼病人发的“透析中”的自拍点个赞,或是去楼下开了花的庭院里走走,若是病人有紧急情况,其他家属自会帮忙照应。

生死缓缓,如水绵长——血液透析病房半日谈 - 3

家属等候区

透析多年的病人和家属都把一周三次来医院当作没有假期的兼职工作来调侃,以减少双方对定期定时治疗的负面情绪。他们心里明白,能让自己彻底从透析室里走出去的只有两件事:生和死。这比工作沉重多了。

生是指换肾之后回到正常的生活,然而换肾对病人身体条件、肾源和家庭条件的要求颇高,因此对大多数病人来说,这里是长眠之前的驿站。而医生、护士、病人、家属在长期共处中,培养出来的和谐与默契,给这个“告别驿站”带了一种温馨和令人心安的氛围。

透析室建立于1978年,三年前,它的创建者许老师,在这个凝聚着他和同事、学生们心血的“驿站”停留十五年之久后,与世长辞。他走之后,驿站一如既往地,有人来去匆匆,有人于此长留,日复一日,如水绵长。

平静的日子常被打断。有时候医生或者护士冷不丁到等候区来喊:“某某的家属,你进来一下……” ,这可能是家属在这里的最后一个任务。透析中突然因低血压或心衰而亡的情况并不少见,“透着透着便没声儿了”透析结束后,床位隔得近的病人出来说道。此时,被掩盖在平凡、家常的表面下如影随形的死亡,忽然凶相毕露,提醒人们这里是重症病房,是它的猎场——猎物到手后,它又潜伏起来,等待下一次出击。

对年老体弱的病人来说,透析消耗体力极其大;而无法透析出体外的毒素和被机器误排出去的营养物质都只能靠细致周到的饮食来调整。因此,一饮一食、每一次透析,都事关性命,病人的健康状况几乎取决于照顾他们的人。像焦大爷一样请长期护工的情况是极少数,一来是开销大,二来是家人不放心, 因而陪在病人身边、能决定他们命运的都是至亲。

两年前过世的刘大爷,在他去世半年前,一直照顾他的老伴不慎摔断了腿被儿子接走照顾。儿子住得太远,刘大爷在这半年里只能依靠自己,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担忧的护士老师好几次在透析结束时向刘大爷强调一定要请亲人或护工来照顾,他总是故作轻松地摆摆手,“没事,没事,我下楼去坐会儿就好了。”他努力支撑着虚弱的身体、蹒跚着下楼、趴在自己的电动三轮车上许久都没力气动弹的佝偻样子,印在了许多家属脑海里。想要帮助却自顾不暇的其他家属们,只能把牵挂和关心浓缩在一句话里:

“刘大爷,您回家路上小心哈!”

“好的,我没事……”

相比之下,年纪较轻、身体状况较好的病人不需要依赖家人,透析几乎不影响正常的生活,也无需担心死神会轻易找上门来 。

透析已有12年的王姐今年42岁,她独自提着单肩包进出病房、在病床上看着《欢乐颂2》打发时间的样子,像极了办公室白领;还有些真正的上班族,下班之后开车来病房“加班”透析。

长期透析的病人中年纪小的都才二十多岁,大多由父母照顾。有一对被家属们一致认为该入选“感动中国”的父母,自独生子二十多岁因工伤高位截瘫起就在医院日夜照料,后来儿子又患尿毒症,一透析就是14年之久。以前全家靠工伤补偿过活,后来厂子倒了,夫妻俩就轮流在医院里捡瓶子、垃圾卖钱。前几年儿子每每被父母从住院部推来透析病房,家属们总感叹这对年过七旬的父母,背又佝偻了一些,走路又蹒跚了一些,反倒是这儿子除了下肢动弹不得以外,看上去正是不惑之年该有的样子。

这几年他们转去了离城较远的另一个院区,透析室的病人、家属、医生护士常常牵挂他们,“现在那儿子更是像常人了,面色红润,身形壮实”一位了解情况的护士老师说,“只是……”她说不出口,没人愿意去想那对老夫妇身后之事,尽管那一天可能比这个病房里大多数病人的大限之日都来得早。

4

十二点半,护士老师们帮结束透析的病人们陆续下机。杨阿姨小心又熟练地把刘婆婆抱上了轮椅。透析八年多的刘婆婆一年前患上股骨头坏死无法行走,又因结肠癌不得不大便改道排入体外的造口袋里,独自照顾她的杨阿姨便要比以前更辛苦,每天照顾起居、擦洗、按摩、清洗“粪袋”都是这一年的新添任务。

护士和其他家属们常常提醒杨阿姨“你可要保重身体啊!可别像那位李婆婆的女儿……” 说着便小心地压低声音,不让刘婆婆听见。

在这样特殊的病房里,“久病床前无孝子”有着另一种解读:有的子女身体架不住这份辛劳,没能撑住就先于病人倒下了;有的倒下没敢或没能回来,有的凭着勇气和力气硬是撑到终点后才真正倒下。

两年多前过世的李婆婆由独生女儿照顾,女儿是个事业颇有成就的女强人,为了照顾母亲毅然放手工作、事业,无微不至尽心尽力直到李婆婆高寿离世。李婆婆走后女儿卸下重担去做了次体检,拿着照好的片子,被同在透析室的张老师诊断出了胃癌晚期,不久就随母亲去了。这就像童话里与神明做交易的孝女,用自己几十年的生命换母亲几年的寿命,留下一群读者唏嘘神明的残酷无情。

杨阿姨一边感慨着“真可惜了”,一边一气呵成地把刘婆婆抱进副驾驶位,仔细地摆好她的脚后才关门,再把挂在轮椅把手上的菜、保暖的被褥与刚才刘婆婆喝完肉汤、中药、吃完水果的碗和保温桶放在后座,又扛起十公斤的轮椅扔进后备箱,再回到驾驶室发动汽车,出发回家。

年过半百的杨阿姨老练地开着车,此时的交通还算顺畅。她怀念起刘婆婆还能自理时,自己难得的一次被女儿带去“放风”的机会,她尤其喜欢在欧洲人烟稀少的乡村公路上开车驰骋,会让她有一种终于“奔向外面自由世界”的感觉。

杨阿姨年轻时本有机会去外地工作一展宏图,又因担心父母留了下来,后来父亲因病去世得早,母亲便搬来一起住,不久丈夫也英年早逝留下一岁的独女。她把自己求而不得的“自由”给了女儿,从小就培养她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于是女儿高中就出国了。她总是向女儿强调,不要因为自己选择回来,“我要把身体养得好好的,不拖累她”她一边吃着治疗膝关节炎的药一边说,“以后老了就去住养老院,女儿在哪就去哪玩,也不久住,怕不习惯”。

下午三点,刚忙完的杨阿姨准备小憩一会儿。她躺着看了会儿手机,给朋友晒的美国自驾游照片点了个赞,又收藏了一篇“世界十大绝美小径”的文章。此时房间里正午睡的刘婆婆呻吟了起来,她连忙起身去看。“她透析完总会痛,不舒服”,她一边给刘婆婆按摩脚一边给她上止痛药,“明天你好点了,天气好就带你去城外看花嘛!”刘婆婆痛苦的表情缓和了一些,闭着眼轻轻点了点头,又静静睡去了。

杨阿姨直起身揉了揉酸痛的腰,抬望眼处,阳台上商婆婆送的海棠玫瑰,迎着阳光开得正好。


50强作品微信评选规则

 

8月18日起,50强作品在“每日人物”微信公众号上推送展示,统一按照作品提交顺序发布,每天发布2部。72小时后,计算单篇文章点赞数总和。微信评选期间,评审组对50强作品进行交叉打分,得出单篇文章分数。

 

单篇作品总分=微信点赞成绩(15%)+评审组作品打分(85%)

 

50强微信评选全部结束后,总分前10名进入决赛,并来京进行现场比赛,角逐一二三等奖。10强名单将于评审结束后在刺猬公社、每日人物、AI财经社微信公布。第11-50名分别对应优胜、优秀、入围奖(具体请查看大赛奖项)。


注:主办方将实时监测点赞数据,坚决杜绝刷票现象。“清博大数据”独家提供全程数据监控支持,一旦发现有刷数据行为,取消比赛资格。

主办:刺猬公社 每日人物 AI财经社

特别支持:蚂蚁金服商学院


生死缓缓,如水绵长——血液透析病房半日谈 - 4


文章为原作者授权发布,侵权必究。


后台回复“进群”加入每人部落



点击查看50强名单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